生活在吉安,爱上麦地网!
  • 3

从白鹭洲到通惠河

 
kenal 来自: 北京
仓哥种南瓜 发表于 2024-3-22 17:16
“疏就,怀之入朝,适廷杖吴中行等。元标俟杖毕,取疏授中官”(《明史》)史载邹元标在写好奏折后,入宫 ...

宋以后,包括明代的皇帝基本对谏官的基本上还是没有开启杀伐之门的。

朱重八要求谏官“有过必谏”“遇事必言”,“谏而不切者非忠也,言而不直者亦非忠也”

发展到后面犯颜直谏甚至成为一种潮流,诸如杨慎、海瑞、王用汲等官员皆是如此

惹得皇帝老儿实在不爽了,去职罢官,可这些被罢免的人名声更盛。

嘉靖一朝,起初嘉靖和首辅杨廷和(祖籍吉安)以及谏官的关系挺好的

皇帝对言官的态度主要转变还是在“大议礼”事件发生后。

皇帝想认回自己亲生父母,可这个与礼法不合。这个事情最后演变成了,皇帝与文官系统之间的对立。

最后杨廷和家的大公子带着几百名官员跑左顺门跪着和皇帝对抗

(是不是想起雍正王朝电视剧里面有类似的镜头,当时唐国强说的就是前明的“朋党”,虽然电视里面的情节,其实也是映射朋党的特点)

可皇帝老头也没有直接下命令斩立决直接抓了就杀,也只是安排人逮捕仗责!几百号人,最后没扛住的死了的也就十七个官员;

这里需要明确的是,直接杀和杖责挨不住死,这是有明显区别的。

所以我说不杀谏官、言官的传统还是客观存在的。





嘉靖朝皇帝与言官的关系变化反复,但总体上处于一个皇权打压言官的阶段,这个阶段,明代的言官文化明显出现了败坏,从“仗节死义”到“附庸权臣”,言官的变化与皇权膨胀和党争激化相互关联。



2024-3-22 17:58:53
回复 0
庐陵散人 来自: 福建泉州
kenal 发表于 2024-03-22 17:58
宋以后,包括明代的皇帝基本对谏官的基本上还是没有开启杀伐之门的。

朱重八要求谏官“有过必谏”“遇事必言”,“谏而不切者非忠也,言而不直者亦非忠也”

发展到后面犯颜直谏甚至成为一种潮流,诸如杨慎、海瑞、王用汲等官员皆是如此

惹得皇帝老儿实在不爽了,去职罢官,可这些被罢免的人名声更盛。

嘉靖一朝,起初嘉靖和首辅杨廷和(祖籍吉安)以及谏官的关系挺好的

皇帝对言官的态度主要转变还是在“大议礼”事件发生后。

皇帝想认回自己亲生父母,可这个与礼法不合。这个事情最后演变成了,皇帝与文官系统之间的对立。

最后杨廷和家的大公子带着几百名官员跑左顺门跪着和皇帝对抗

(是不是想起雍正王朝电视剧里面有类似的镜头,当时唐国强说的就是前明的“朋党”,虽然电视里面的情节,其实也是映射朋党的特点)

可皇帝老头也没有直接下命令斩立决直接抓了就杀,也只是安排人逮捕仗责!几百号人,最后没扛住的死了的也就十七个官员;

这里需要明确的是,直接杀和杖责挨不住死,这是有明显区别的。

所以我说不杀谏官、言官的传统还是客观存在的。





嘉靖朝皇帝与言官的关系变化反复,但总体上处于一个皇权打压言官的阶段,这个阶段,明代的言官文化明显出现了败坏,从“仗节死义”到“附庸权臣”,言官的变化与皇权膨胀和党争激化相互关联。

我看你倒是有点沽名钓誉,凭着一点漏洞不少的历史知识在这里混淆视听,居然说邹元标不是奉阳明心学?历史早就定论,聂豹,邹元标,罗洪先,邹守益等人就是阳明心学的继承发扬者。
看百度怎么说的:邹元标与顾宪成、赵南星成为“东林党三君”。邹元标提出“致良知”应该有“良能”,“良能”就是效国效民的能力,“良能”是“致良知”的“核心”。这是其哲学思想的精髓。邹元标的学说影响极大,是明代后期江右王学的重要代表人物。[13]邹元标一生清正廉直,潜心治学,名誉颇高,确实堪称一代名贤。文学上也有一定的成就。其著述颇丰,有《愿学集》8卷、《太平山居疏稿》4卷、《日新篇》2卷等。[12]
对乡贤怎么这样评价,有点失望。
2024-3-23 15:31:11 来自手机
回复 1 0
庐陵散人 来自: 福建泉州
仓哥种南瓜 发表于 2024-03-22 17:16
“疏就,怀之入朝,适廷杖吴中行等。元标俟杖毕,取疏授中官”(《明史》)史载邹元标在写好奏折后,入宫递交,在宫门外正好亲眼目睹了吴中行等人受廷杖刑。

邹元标弹劾张居正的动机我们姑且不论,但邹元标肯定清楚自己这折子递交上去的后果,其必抱有自我牺牲的决心。而从后来张居正被清算的事情看,张居正行为有亏,也不算冤枉。

“而不杀谏官的传统让邹元标更有了更坚定的信心干这一票”,这句话就很有失公允了。

嘉靖朝在左顺门打死的谏官少吗?由此反而足显邹元标过人之勇气。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朝堂之上,伴君如伴虎,从来都是袖手旁观者易,火中取栗者难。

2024-3-23 15:34:08 来自手机
回复 0
kenal 来自: 北京
庐陵散人 发表于 2024-3-23 15:31
我看你倒是有点沽名钓誉,凭着一点漏洞不少的历史知识在这里混淆视听,居然说邹元标不是奉阳明心学?历史 ...

我觉得你都九不搭八的;

1. 黄仁宇也说,类似邹元标这样的人“其用心也未必真是“沽名卖直””,这其实

已经足够说明,认为邹元标蹭流量,沽名钓誉的人绝对不是少数。

2. “疏就,怀之入朝,适廷杖吴中行等。元标俟杖毕,取疏授中官”(《明史》)史载邹元标在写好奏疏后,入宫递交,在宫门外正好亲眼目睹了吴中行等人受廷杖刑。

后面还有好多句呢:取疏授中官,给曰:“此乞假疏也”

也就是邹文标看到弹劾张居正的吴中行挨棍呢,看完了,估计觉得自己这身子骨不一定抗得住

于是把自己弹劾张居正的奏疏直接给了太监,说这是请假的奏疏....然后呢,脚底抹油溜了........

按吉安话说,个跑得脱就出里鬼,最后逮着咯,这八十廷杖下来,可怜邹元标的一条腿直接就给打瘸了(看来邹元标对自己的身体还是很清楚的)

可让邹元标看热闹的,同样挨八十廷杖的“吴中行”,人就没缺胳膊少腿的。

所以这个故事情节告诉我们,“出风头,蹭流量”这样的事情要谨慎!

3. 你所谓的历史定论,我不知道出处在哪里,在百度?那好吧。

咱还是先说说邹元标怎么就成为了“奉阳明心学”

邹元标20岁时随胡直出游,26岁中进士,拢共在一起混了六年。胡直当年跟着欧阳德,罗洪先学过王阳明的心学思想,邹元标按辈分算和王阳明也隔离了三辈呢!

六十年,阳明心学是怎么发展的呢!?王艮和他所创的泰州学派,和所谓的江右王学有点格格不入了吧!?

王守仁亲传的弟子尚且是这样,再传,三传,那就可见一斑了。

说回邹元标,挨了80廷杖,这也算是因缘际会,邹元标也发配去了贵州,当年王阳明挨了廷杖发配的也是贵州

王阳明龙场悟道,琢磨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邹元标作为三传的弟子,他悟出了什么新的东西呢?

所谓的”致良知”应该有“良能”,“良能”就是效国效民的能力,“良能”是“致良知”的“核心”

这和知行合一,不一个意思么!?

局势不一样了,当时王学式微。

在朝廷层面,嘉靖皇帝评价王阳明说:“守仁放言自肆,诋毁先儒,号召门徒,声附虚和,用诈任情,坏人心术。近年士子传习邪说,皆其倡导。”此言一言以蔽之,心学即王歪理邪说。所以靠阳明心学去做官,那基本没什么希望了。

在清流层面上,主流的东林党对王阳明心学嗤之以鼻

顾宪成作为东林党的精神领袖,他主张知识分子要回归儒家道统、敢于直面现实、干预政治、关注民生。而给予受众的第一要义就是“知本”。

何谓“知本”?就是正本清源,还儒家理学正统地位,摒弃王阳明虚夸学风。这正是为矫明正德、嘉靖、隆庆、万历以来王学末流以无善无恶为性,以不学不虑为学的流弊而来的。

可见,东林党的核心继承的是儒家正统学脉,反对王阳明的心学。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阳明心学,到了晚明,已成流弊:造就了文人的不良学风——厌恶平淡,追求新奇,结果腹空而心高。

邹文标二次被贬后想做官,在野三十年就得和清流一起混,那最大的清流党派是谁呢!?东林党!

想入伙,上梁山你得纳投名状,入东林党,乃至成为最后成为东林党三君,最起码得和最高领袖意见保持一个相对的一致吧;

如此,邹元标奉行的还是不是阳明心学呢!?呵呵

一部明史洋洋洒洒几百万字,还有各种轶事,野史,传记,不同的人看到同一段事情,角度不同,深浅各异,于是结果大相径庭其实很常见。

历史呢,没有真相,历史只告诉我们道理;

只因为邹元标是所谓的乡贤,所以就只能说好话!?就能一叶障目!?荒唐!

2024-3-24 12:33:57
回复 1 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举报中心|联系我们|广告服务|法律声明|隐私政策|小黑屋|手机版|下载麦地网到手机|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赣ICP备07002050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admin@maidi.me  市长热线:12345

GMT+8, 2024-11-24 20:00 , Processed in 0.022761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