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吉安,爱上麦地网!
  • 3

从白鹭洲到通惠河

 
仓哥种南瓜 发表于 2024-3-21 11:35: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西
6568 14
白鹭洲的桃花开了,春天便悄无声息地来了。

明代邹元标有一首《春日赴白鹭洲》,头两句很是应景——“春水引行舟,桃花夹岸流”。~



(摄于白鹭洲)

邹元标写这首诗时,应该已经名满天下。万历五年(1577)年,26岁刚刚中进士还没有任何官职的他,便敢于上书指出权倾天下的帝国首辅张居正不肯丁忧的虚伪可耻。

以至于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里高度这样评价邹元标:“一些有责任感的年轻人如邹元标辈,又真能不顾一己安危荣辱,为仁民爱物的宗旨拼命。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能在存亡于肤发之间击退北方游牧民族的内犯,也能在万苦千辛中修复黄河的决堤。他们经常批评万历皇帝,其用心也未必真是“沽名卖直”,而是他们深知自我牺牲,必须得到皇帝的肯定和合作,才能使亿万百姓沾惠受益。他们之所以攻击张居正,也正因为在他们心目中,张居正的措施放弃了古圣先贤的宗旨,而是急功好利,企图以世俗的行政效率来代替这种伟大的精神,最终必然窒碍难行,落一个引用私人的下场”。



(摄于白鹭洲含金牛渡)

当年邹元标离开家乡吉水去北京,应该是走的是水路,顺赣江而上,入鄱阳湖,进长江,再转大运河,直抵北京的通州。像邹元标一样,在明朝的两百多年里,通过学而优则仕,再通过走水路,进入帝国首都政治圈,从而影响历史的,还有一批吉安人。

永乐二年(1404年)进士周忱便是其中一位。



(摄于白鹭洲和吉州区长塘镇周家村)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爆发,明军五十万大军在离北京城一百里外的土木堡被蒙古瓦剌全歼,明英宗被俘。十月,瓦剌兵分三路进逼北京,朝野一片惊慌。

当时正在北京的周忱建议,通州“仓米数百万(石),可充京军一岁饷,弃之可惜,不如令自取之”。于谦赞成这一办法,立即征调通州仓粮进京,各地军队陆续来到京师,更加上粮食有了储备,京师人心才渐趋安定。周忱长期负责了帝国的漕运和江南的财税,是有明一代著名的理财家。



(摄于北京通州大运河)

大运河到通州后,一条通惠河连接了北京城和通州段大运河。

历史上,自元代郭守敬兴建通惠河以来,通惠河是北京地区漕运业最发达的水道,对建设北京、繁荣经济曾发挥了极重要的作用,曾是北京的一条经济命脉。天下财富顺着这大运河运到通州,顺着通惠河运进北京城。


(摄于北京通州大运河)

离开通州,车顺着京通快速路一直向西,通惠河伴随着路也一路向西,可车刚到东三环国贸,便遇上了晚高峰的大堵车,于是我们决定干脆在国贸附近吃个晚饭,避开这堵车。

国贸耸立的楼群身影,映衬在五光十色的霓虹灯下,一片繁华似锦。忽然,我便理解了,当初北京市把国贸CBD设置在这条曾经汇集过天下财富的通惠河边的深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13)
kenal 来自: 北京朝阳
明代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朝代,邹元标最后年纪大了也知道自己当年反张居正是多么谬误。

以邹元标与顾宪成、赵南星为首的东林党人,乃至最后酿造成的“朋党之祸”都是明朝覆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黄仁宇对邹元标的意见,实在不敢苟同,沽名钓誉这本来就是当时类似邹元标这样所谓文人清流最喜欢做的事情。或则那个年纪的邹元标还是太年轻!
2024-3-21 13:29:18
回复 2 0
仓哥种南瓜 来自: 江西
kenal 发表于 2024-03-21 13:29
明代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朝代,邹元标最后年纪大了也知道自己当年反张居正是多么谬误。

以邹元标与顾宪成、赵南星为首的东林党人,乃至最后酿造成的“朋党之祸”都是明朝覆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黄仁宇对邹元标的意见,实在不敢苟同,沽名钓誉这本来就是当时类似邹元标这样所谓文人清流最喜欢做的事情。或则那个年纪的邹元标还是太年轻!

2024-3-21 14:31:12 来自手机
回复 0
春风十里不如你 来自: 中国
好小的时候就听这句话:“打不死的邹元标,割不死的韭菜兜”
2024-3-21 16:31:38
回复 2 0
仓哥种南瓜 来自: 中国
春风十里不如你 发表于 2024-03-21 16:31
好小的时候就听这句话:“打不死的邹元标,割不死的韭菜兜”


是的,幼时以神童著称,和解缙一样,深受吉安人民热爱。
2024-3-21 16:49:00 来自手机
回复 0
雨下寻欢的鱼 来自: 江西
这配图是吉安哪里啊
2024-3-21 17:29:37 来自手机
回复 0
庐陵散人 来自: 福建泉州
kenal 发表于 2024-03-21 13:29
明代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朝代,邹元标最后年纪大了也知道自己当年反张居正是多么谬误。

以邹元标与顾宪成、赵南星为首的东林党人,乃至最后酿造成的“朋党之祸”都是明朝覆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黄仁宇对邹元标的意见,实在不敢苟同,沽名钓誉这本来就是当时类似邹元标这样所谓文人清流最喜欢做的事情。或则那个年纪的邹元标还是太年轻!

不敢苟同,宋明理学到了明朝达到了理论到实践的高峰状态,读书人从小接触的都是四书五经,程朱理学,阳明心学,邹元标特别是王阳明心学的弘扬和实践者,都讲究穷天究理,遵从圣人之道,发明本心,知行合一,敢于向不符合儒家精神的出格行为进行批评斗争,以维护道统和主流意识形态,培毓人心,构建良好的社会秩序,张居正的”夺情”行为,就是不对的,身为首辅,怎么能说一套做一套呢?所以邹元标等人虽有一定的读书人的清高孤耿,但绝非沆瀣一气,比朋为奸的朋党之辈,主要还是据理力争,维护社会公义的正能量行为,正所谓,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精神的写照,至于真假朋党之分,您可以看看欧阳修的《朋党论》以正视听。再说,明朝衰亡主要不是一个朋党之争决定的,原因多端,按下不表。
2024-3-22 13:12:59 来自手机
回复 3 0
仓哥种南瓜 来自: 江西
庐陵散人 发表于 2024-03-22 13:12
不敢苟同,宋明理学到了明朝达到了理论到实践的高峰状态,读书人从小接触的都是四书五经,程朱理学,阳明心学,邹元标特别是王阳明心学的弘扬和实践者,都讲究穷天究理,遵从圣人之道,发明本心,知行合一,敢于向不符合儒家精神的出格行为进行批评斗争,以维护道统和主流意识形态,培毓人心,构建良好的社会秩序,张居正的”夺情”行为,就是不对的,身为首辅,怎么能说一套做一套呢?所以邹元标等人虽有一定的读书人的清高孤耿,但绝非沆瀣一气,比朋为奸的朋党之辈,主要还是据理力争,维护社会公义的正能量行为,正所谓,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精神的写照,至于真假朋党之分,您可以看看欧阳修的《朋党论》以正视听。再说,明朝衰亡主要不是一个朋党之争决定的,原因多端,按下不表。

2024-3-22 13:15:33 来自手机
回复 0
kenal 来自: 北京
庐陵散人 发表于 2024-3-22 13:12
不敢苟同,宋明理学到了明朝达到了理论到实践的高峰状态,读书人从小接触的都是四书五经,程朱理学,阳明 ...

客观上说,所谓的王阳明的心学从明代后期逐步式微

东林党中的顾宪成、高攀龙对王学末流谈空说玄、引儒入禅的学风非常鄙视,才有用朱学救其弊,倡治国救世的名实之学。

要知道邹元标与顾宪成、赵南星这可是所谓的“东林党三君”。

所以,邹元标怎么可能是所谓的王阳明心学的弘扬和实践者呢!?

邹元标算不算朋党之流呢?

东林党在整个明代,活跃时间最长。他们与五党集团、阉党以及其他派系等争权夺利,最终导致大明王朝的覆灭。

客观上说,出现邹元标这样的类清流,其实根源在宋朝

邹元标呢,其实就先得说下他科举后做了什么官员,第一个是刑部观察政务(这个官都不算)。抨击张居正后给打了80廷杖被贬,重新启用做吏部“给事中”

其实从宋代开始,科举中进士的大部分会发到各部去见习学习,然后根据表现再分配具体的官职。

这个政治习惯在明清也保留了(哪怕类似曾国藩中进士了,最后还是得先进了翰林院学习如何管理政务)。

所以,邹元标在抨击张居正的时候,就是一个观察政务,和足以言论政务呢!?

邹元标敢这么做,这个就得从明代政治制度上说。

明朝上承唐宋元,唐代本来三省分立,到宋代门下省退处无权(皇权上,相权落,宰相见皇帝都得下跪,搁以前不用),

原本门下省的“给事中”本来是用来审核中书省颁发的诏敕的,门下省都没有了,这帮“给事中”就直接改谏官(谏官本身就属于门下省)了,以前的所谓"谏议大夫、拾遗、补阙"这类都归在门下省。

本来这些人是用来给皇上找事的,“补阙”嘛是指皇帝有了什么过失、要替他弥补。可宋代后,由于刚才说过的皇权上,相权落!最直接的就是谏垣独立,谏官不由宰相任用,由皇帝安排,谏官本来纠绳天子,转头过来纠绳宰相,直接就站在的宰相的对立面了。

这些官,阶位并不高,亦无大权,大抵是挑选年轻,有学问而政治资历并不深的人充任(新科中举自然成了主要来源)。

朱重八废了宰相,不管因为什么,总归是废了。也就是中书省也没有了,就剩下尚书省了。

可要命的是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和左右仆射也给废了,于是以前尚书省的六司直接升级成六部了,每个部都有一个尚书,每个部门又安插了“给事中”
可这“给事中”呢,虽然是个七品,但是并不隶属各个省的尚书,而且依旧有对诏令的封驳权。而且类似开大会讨论“庭推”,“给事中”也有权利参加。

所以,在明代,“给事中”这样的官很有意思,品级不大,但是由于对诏令有封驳,科参之权(尚书拿他还没办法),所以基本都是清流非常向往的位置

给事中+谏官本来就是言官,年轻有学问、有名望、有识见、有胆量、能开口,自然成了做谏官的必然条件。

这个时候的邹元标,从头到脚看都是干这个事情的好材料。

清流这么多,怎么脱颖而出呢,这老话说:“要出位,露出大髀”,所以得干票大的,谁最大!张居正!

于是邹元标一个“刑部观察政务”,敢破口大骂 “居正刚愎自用,虽然以“非常之人”自居,但“若以奔丧为常事而不屑为者……则以为禽彘”

他不知道会落得什么下场么!?邹元标绝对知道,黄仁宇说邹元标用心也未必真是“沽名卖直”, 个人觉得黄仁宇还是没有从当时制度和环境上思考。

谏官和清流混一堆了,那结果就是,谏官什么事情都可以参与,什么话都说,说错了,免职成了清流,声望反而更高,朝廷还不得不估计这些人的言论
重新启用,只能给更高的职位。

而不杀谏官的传统让邹元标更有了更坚定的信心干这一票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邹元标最后挨了80廷杖,瘸了条腿流放贵阳。

而中国清流+谏官从历史上来说,也经常成为各种政治斗争中被拉拢或则利用的对象。


2024-3-22 14:33:07
回复 1 0
仓哥种南瓜 来自: 中国
kenal 发表于 2024-03-22 14:33
客观上说,所谓的王阳明的心学从明代后期逐步式微

东林党中的顾宪成、高攀龙对王学末流谈空说玄、引儒入禅的学风非常鄙视,才有用朱学救其弊,倡治国救世的名实之学。

要知道邹元标与顾宪成、赵南星这可是所谓的“东林党三君”。

所以,邹元标怎么可能是所谓的王阳明心学的弘扬和实践者呢!?

邹元标算不算朋党之流呢?

东林党在整个明代,活跃时间最长。他们与五党集团、阉党以及其他派系等争权夺利,最终导致大明王朝的覆灭。

客观上说,出现邹元标这样的类清流,其实根源在宋朝

邹元标呢,其实就先得说下他科举后做了什么官员,第一个是刑部观察政务(这个官都不算)。抨击张居正后给打了80廷杖被贬,重新启用做吏部“给事中”

其实从宋代开始,科举中进士的大部分会发到各部去见习学习,然后根据表现再分配具体的官职。

这个政治习惯在明清也保留了(哪怕类似曾国藩中进士了,最后还是得先进了翰林院学习如何管理政务)。

所以,邹元标在抨击张居正的时候,就是一个观察政务,和足以言论政务呢!?

邹元标敢这么做,这个就得从明代政治制度上说。

明朝上承唐宋元,唐代本来三省分立,到宋代门下省退处无权(皇权上,相权落,宰相见皇帝都得下跪,搁以前不用),

原本门下省的“给事中”本来是用来审核中书省颁发的诏敕的,门下省都没有了,这帮“给事中”就直接改谏官(谏官本身就属于门下省)了,以前的所谓"谏议大夫、拾遗、补阙"这类都归在门下省。

本来这些人是用来给皇上找事的,“补阙”嘛是指皇帝有了什么过失、要替他弥补。可宋代后,由于刚才说过的皇权上,相权落!最直接的就是谏垣独立,谏官不由宰相任用,由皇帝安排,谏官本来纠绳天子,转头过来纠绳宰相,直接就站在的宰相的对立面了。

这些官,阶位并不高,亦无大权,大抵是挑选年轻,有学问而政治资历并不深的人充任(新科中举自然成了主要来源)。

朱重八废了宰相,不管因为什么,总归是废了。也就是中书省也没有了,就剩下尚书省了。

可要命的是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和左右仆射也给废了,于是以前尚书省的六司直接升级成六部了,每个部都有一个尚书,每个部门又安插了“给事中”
可这“给事中”呢,虽然是个七品,但是并不隶属各个省的尚书,而且依旧有对诏令的封驳权。而且类似开大会讨论“庭推”,“给事中”也有权利参加。

所以,在明代,“给事中”这样的官很有意思,品级不大,但是由于对诏令有封驳,科参之权(尚书拿他还没办法),所以基本都是清流非常向往的位置

给事中+谏官本来就是言官,年轻有学问、有名望、有识见、有胆量、能开口,自然成了做谏官的必然条件。

这个时候的邹元标,从头到脚看都是干这个事情的好材料。

清流这么多,怎么脱颖而出呢,这老话说:“要出位,露出大髀”,所以得干票大的,谁最大!张居正!

于是邹元标一个“刑部观察政务”,敢破口大骂 “居正刚愎自用,虽然以“非常之人”自居,但“若以奔丧为常事而不屑为者……则以为禽彘”

他不知道会落得什么下场么!?邹元标绝对知道,黄仁宇说邹元标用心也未必真是“沽名卖直”, 个人觉得黄仁宇还是没有从当时制度和环境上思考。

谏官和清流混一堆了,那结果就是,谏官什么事情都可以参与,什么话都说,说错了,免职成了清流,声望反而更高,朝廷还不得不估计这些人的言论
重新启用,只能给更高的职位。

而不杀谏官的传统让邹元标更有了更坚定的信心干这一票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邹元标最后挨了80廷杖,瘸了条腿流放贵阳。

而中国清流+谏官从历史上来说,也经常成为各种政治斗争中被拉拢或则利用的对象。


“疏就,怀之入朝,适廷杖吴中行等。元标俟杖毕,取疏授中官”(《明史》)史载邹元标在写好奏折后,入宫递交,在宫门外正好亲眼目睹了吴中行等人受廷杖刑。

邹元标弹劾张居正的动机我们姑且不论,但邹元标肯定清楚自己这折子递交上去的后果,其必抱有自我牺牲的决心。而从后来张居正被清算的事情看,张居正行为有亏,也不算冤枉。

“而不杀谏官的传统让邹元标更有了更坚定的信心干这一票”,这句话就很有失公允了。

嘉靖朝在左顺门打死的谏官少吗?由此反而足显邹元标过人之勇气。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朝堂之上,伴君如伴虎,从来都是袖手旁观者易,火中取栗者难。
2024-3-22 17:16:14 来自手机
回复 4 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举报中心|联系我们|广告服务|法律声明|隐私政策|小黑屋|手机版|下载麦地网到手机|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赣ICP备07002050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admin@maidi.me  市长热线:12345

GMT+8, 2024-11-24 19:27 , Processed in 0.031212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