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畔村位于泰和,东临赣江,得名江畔,古称浮潭,名字颇具诗意。 既有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江流、沙汀、芳甸和花潭, 也是杜甫“独步寻花”里的江畔,到处皆诗境, 随时有图画,充满了唐诗宋词的婉约和美好。
江畔村因江得名,这里的江河, 既有“滟滟随波千万里”的赣江,也有“江流宛转绕芳甸”的曲水。
曲水为村前美丽的小河,如玉带般绕村流过,向东北注入赣江。 跨曲水有一座三孔古石桥,称为“南无桥”。 站在石桥上,可以看见绿树掩映中的村舍,青砖黛瓦,飞檐翘角,若隐若现。
江畔村中保存有连片庐陵风格赣派民居,有的坐落在河岸边,触目皆是,鲜明又清朗; 有的建在山脚下,隐藏于葱郁的林木之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形成一幅“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江南水墨画。
南无桥边是一片千亩芳洲, 碧绿草甸上,散种着高大的古樟树和梓梓树,不时可见黄牛在悠闲地吃草。
“春来江畔雨初霏,远树和烟接翠微”, 烟雨朦胧中,美丽的田园景致,让人心旷神怡。
江畔村的芳洲多,还有大洲、直洲和夹洲。 夹洲在村口大码头对面,不时有白鹭栖息, 涨大水时,河水从夹洲两边流过,形成“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景象。
江畔村北倚青山,千里赣江在山冈下拐了一个大弯,形成了碧波荡漾的深潭,叫浮潭。 江岸绿树葱茏,江面一湾碧水, 春来江水绿如蓝,形成了千里赣江上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
临赣江有座石礁山,这里是村中地势最高的地方。 站在这里,临江而望,视野寥廓,可以与天地对话,与江河交流。 你会不由自主吟诵三国霸主曹操的诗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胸中油然而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豪情。
望着滔滔江水,昼夜不舍地奔流,也会发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感慨; 看着潮起潮涌,更能体会到伟大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至理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浩瀚的赣水,碰撞着石礁, 激流处形成著名的花石潭,舒缓处堆积成细白沙滩,成为江畔独特的风光,引得儒林俊彦往来其间。 明代尚书尹直赞道:“盐沙堆白渚,花石蘸清波;风动金鳞跃,星驰采鷁过。” 泰和诗人刘崧在江畔赠诗送别友人:“野驿晓晴芳树合,石潭春雨落花香;百年乘障山无盗,千里通津水有航。”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最有意境的美,一定是月圆之夜,泛舟赣江赏月。 此情此景,仿佛与唐朝诗人 张若虚相遇,不禁会发出千年之问: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花石潭边还有魁星石塔,独步寻花之际,感受着杜甫诗中的“塔前江水东,春光倚微风”。 虽无“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却有“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之趣。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一觉醒来,却发现是游子对家乡的一场梦: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阳夕照,渔歌唱晚。浮潭渐渐笼罩在苍茫的暮色里,河岸的树林倒影在水面上更显得澄清碧绿。 远处江畔村庄的上空飘散出袅袅的炊烟, 近处魁星塔的钟声宁静悠远,倦鸟归林,游子泊舟… 烟尽北斗垂,明河淡秋影。 石潭泊舟处,风筱娟娟静。 闲钟渡水歇,宿鸟投林猛。 素濑见渔灯,花枝坐中暝。 此时,江畔是一幅醉人的画,一首隽永的诗,更是一湾浓浓的乡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