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端午节三天假,孩子大概率会问你端午节是怎么回事,你也大概率会这样回答:“这个节日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在这一天我们中国人要吃粽子、赛龙舟、饮雄黄酒。”
常规套路虽然不会太扣分,但作为家长,面对孩子求知似渴明亮的大眼睛,是不是总感觉这样的回答太没诚意,也凸显不出你的高大上来。
那还能说些什么,会让你的回答更饱满,从而让你的形象立即变得高大,甚至伟岸呢?
我建议你补充如下几点。
(二)屈原不姓“屈”,且名字也不叫“原”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对屈原是这么介绍的:“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意思很明显,屈原的名字叫「平」,和楚王同姓。
那楚王又姓什么呢?如果你看过《大秦赋》就会知道,楚国大王姓「芈(mǐ)」(如果这个字你实在记不住,那也不要紧,你就想想打王者荣耀时,里面那个一放大招就一群黑乌鸦乱飞的那位芈月,她是根正苗红的楚国公主,后来嫁到了秦国。)
所以,屈原的真名叫什么?叫「芈平」。
而“原”是他的字,就像毛主席的字是“润之”一样,所以我们也可称屈原为「芈原」。
那为什么后来姓从「芈」改为「屈」了呢?我们现在对“姓氏”这个词也不陌生,只过不早已当成了一体,但在古代,“姓”和“氏”是两码事,是分开的,“姓”的下面又可分为若干个“氏”。
比如「芈」姓下面,就分为了「屈、景、昭」三个氏。在当时,女人以”姓“为重,所以芈月就一直叫芈月,而男丁以“氏”为重,所以“芈平”就成了“屈平”。
我们在热播剧《觉醒年代》里可以看到,很多人亲切地称主席为毛润之,直呼其名总感觉有隔阂。所以,后人就把这位爱国主义大诗人的“名”改为“字”,亲切地称为——屈原。
(三)“离骚”二字到底啥意思?
要说屈原,就离不开《离骚》。但“离骚”到底是啥意思?屈原为何而写?
根据《史记》记载,楚怀王本来很信任屈原,但信任有排他性,所以朝中大臣就嫉妒屈原,再加上楚怀王也不是什么明主,近小人、远贤臣,这就让君臣之间有了“间隙”,最后屈原在朝堂上就靠边站了。
在这种情况下,屈原很郁闷地写下了《离骚》,离骚的意思就是“离别的悲伤”。
这一写就不得了,一不小心就开创了中国爱国主义诗词的一种形式——骚体诗(楚辞),成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源头,对后世文人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端午节一开始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吗?
不是,屈原自己也过端午节!
在屈原之前,端午节早就存在了,这是中国先秦就已经成熟的历法体系。
何谓端午?“端”就是开始,本来叫“端五”的,但后来的唐玄宗生日是八月初五,宰相宋豫为讨好皇帝,避“五”字的讳,于是把“端五”改为“端午”了。
所以,“午”即“五”,端午也就是五月的第一个“午日”,即农历的五月初五,所以也叫重午节。
端午还叫“中天节”,因为此节的正时在午时,日在中天。
端午还叫“沐兰节”,吴自牧的《梦梁录》中说:“五日重五节,又曰沐兰令节。”因为古人有在这一天用兰草沐浴的风俗.。
古代还有称端午节为“女儿节”的,明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说:“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端午节的别名还有很多,且一开始不是为了纪念屈原。
但时间是一把雕刻刀,慢慢砍去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和期许不太相关的“细枝末节”,最后就演变成了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端午节了。
(五)端午节活动一开始就是吃粽子,划龙舟、饮雄黄酒吗?
不是,比现在丰富很多,以上三项就不说了,讲点你可能不知道的。
1、要驱五毒。
民谣曰:“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五毒醒了还不安宁,怎么办?我们就得想办法驱逐它们,于是人们用彩纸剪成五毒形象(蛇、蝎子、壁虎、蜈蚣、蜘蛛),贴在门窗上,或贴在孩童手臂上,以避诸毒。
2、挂钟馗像。
这在江浙比较普遍,钟馗老先生本是一介儒生,但相貌实在太丑被皇帝除名了,一怒之下撞台阶自杀了,后来民间将他附会为专门捉鬼的鬼王,由于五月瘟神易于流行,于是端午节这天悬挂钟馗像,趋避瘟神。
3、一直吃粽子吗?
不是。
最早记录端午饮食习惯的,可以追溯到西汉的“枭羹”,司马迁《史记》在武帝本纪中说:“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
但可能这枭鸟太难捉了,后来就没有相关记载了。
(六)建议你耍个小心眼
如果刚好你要参加孩子的端午节聚会,或者组团出游,你就耍个小心眼,让别的家长先发言,等他们把纪念屈原吃粽子划龙舟的冷饭炒完后,你再粉墨登场。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会让你的发言效果最大化。
毕竟,让孩子崇拜你,不仅有利于你的形象和亲子关系,也可以让孩子在小伙伴中吹一吹自己的爸爸妈妈有文化,在小朋友中,这是一件很值得骄傲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