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吉安,爱上麦地网!
  • 22

[庐陵茶座] 庐陵印象欧阳跃亲10--打嘣蹦

 
庐陵印象 发表于 2020-5-26 18:0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35942 28

↑点击上面暗访视频↑



打嘣蹦
欧阳跃亲  文/摄影

DSCF7166_看图王_副本.jpg

一劝世上几多人(ning)
做爹做娘要凭心
大小崽女自(shi)家人
不要分(一)个二样心
二劝世上几多人
爹(dia)娘只有儿女心
养儿不正娘受气
对待爹娘要【讲(gang)】良心
.......

DSCF6907_看图王_副本.jpg

DSCF7089_看图王_副本.jpg

当听到71岁的曾繁泽老人用俚语土话唱出这折吉安道情《劝世文》时,我不禁为吉安这种传统曲艺惊叹。

吉安道情,又称“吉安渔鼓道情”,民间俗称“瞎子唱曲”“打嘣嘣”。

顾名思义,“瞎子唱曲”形象地指出了演绎吉安道情的人都是盲人。据记载,吉安道情于明朝万历47年前在庐陵县(吉安县)养济院(圣恩堂)形成,并向吉水、永丰、峡江、安福、泰和等地流传开去,是一种起源于吉安本土、历史最悠久、地方特色最鲜明、普及程度最高、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关系联系最紧密的古老曲种。

据曾繁泽老人回忆,在文革期间,全县的“打嘣嘣”盲人竟有35人之多。虽然全县各处还流行赛神鼓、相声、快板、三句半、莲花落、独角戏等曲种,但唯有“瞎子唱曲”分布最广,受欢迎程度最高。

那时的乡村,文化生活极度贫乏,只要听说哪里当晚会有“瞎子唱曲”,就如同乡下看露天电影一般,人潮如涌,以致演出场地不得不安排在村里的晒谷场或者大祠堂里进行。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唱腔婉转、情节动人的土话俚语常常让媳妇妯娌们一边听得如痴如醉一边哭得稀里哗啦,深更半夜也久久不愿散去。

DSCF6962_看图王_副本.jpg

从“打嘣嘣”这个特定称呼中,我们也清楚,他们大体是一个人打“单筒”。左手抱渔鼓,右手掌击鼓面,敲打时,发出“嘣嘣”响声, 发声好似渔人击掌,故称渔鼓。渔鼓用竹筒制作,筒长60--65厘米,内径约5厘米,一端蒙以猪皮、羊皮或者油膜(猪膀胱膜)而成。

除了渔鼓之外,他们还要学习用胡琴伴奏。除过门和托腔外,他们充分利用二胡换把、滑音和泛音的特点,能形象地模拟出人的对话,如“唔”、“啊”等和开门声如“叽呀”、锣鼓声“咚咚匡”等各种声音效果,极大地增强了唱腔念白的趣味性。

DSCF6972_看图王_副本_副本.jpg

DSCF6945_看图王_副本_副本.jpg

曾繁泽老人在两岁时,因患“疳积”而引发双目失明。27岁那年,正是文革风暴期,他被收入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他和全县其他34名盲人开始集中学唱渔鼓道情。由于特定需要,当时的渔鼓道情规定不能唱老曲,必须演唱新曲,诸如《红梅记》、《送郎当红军》、《苏区景》、《暴动歌》《翻身记》、《十二月土产歌》、《十想毛 》、《小保管上任》、《农业学大寨》、《井冈山上一盏灯》等。

自从参加宣传队后,曾繁泽很努力,每天天不亮就摸索着来到屋外开始“吊嗓子”,而且经人介绍,还娶上了媳妇。 全新的生活让曾繁泽挣脱了苦海。经过培训后的他们,三人一组开始走村串乡进行毛泽东思想宣传,走到哪里都像明星似的被给予最高礼遇。不仅生产队要安排吃好睡好,每人每晚还能分得酬劳一元钱,并且各自的生产队还要为他们记上9分的工分。

DSCF7023_看图王_副本.jpg

DSCF7033_看图王_副本.jpg

可好景不长,1980年,宣传队正式解散了,曾繁泽也被送回了老家,又住进了那间全村最破的房子里。

特殊的行当特殊的人,由于只有盲人才会去学“打嘣蹦”,而代代都是盲人的情况是不会发生的,因此,渔鼓道情不可能是家族相传,只能靠师徒相传这一方式传承。

刚学会的十几折新曲有不能唱,老曲他又不会,没办法,他只能重新拜师。

曾繁泽的师傅就是区濑镇长乐村的“长生俚”,在这行当里他那可是全县数一数二的。

DSCF7100_看图王_副本.jpg

DSCF7106_看图王(1)_副本.jpg

至今曾繁泽还记得当时的拜师场面。来到师傅家,先要点燃香烛,鸣鞭炮,提上三牲九礼、斗米红包进见师傅。然后才开始拜师。先拜天地,再拜老龙师傅牌位,然后跪拜师傅。行完了拜师礼才算正式加入了“老龙会”,也叫“上钩”。学艺期间,要遵守约贴:“天地君臣师,师徒如父子。一旦入宫门,九牛拉不出。师父领进门,修艺靠个人。”

由于盲人无法识读,渔鼓道情的所有曲目没有文字记载,全靠师傅带徒时,口授心教,反反复复,逐字逐句地教唱,再由徒弟一遍一遍地练习,熟记于心。

人道是:“渔鼓一尺八,天下都走得;渔鼓一尺九,任你天下走”“胡琴两根线,晓得也要肚里变,易学要三年,三年差一工(日),也只会扯个上尺工。”

DSCF7131_看图王_副本.jpg

DSCF7127_看图王_副本_副本.jpg

三年学徒期满,曾繁泽练就了一副好嗓子,加上聪明勤奋,他很快就学会了不少老曲,诸如《梁成辉打案》、《孟姜女哭长城》、《劝世文》、《梁山伯与祝英台》、《恶婆记》、《十劝为人》、《百岁修善歌》、《王氏劝夫》等十多个曲目,并被师傅赶出门去“喊街(卖唱)”。

由于县里“打嘣蹦”的盲人较多,“僧多粥少”肯定难以有活路,曾繁泽不得不开始云游四方开始卖唱乞讨的生活。他告诉我,那时的他独自一人拄着一根竹子,从固江镇的瑞洁大队社边村摸索着走到火车站,买好打算要去的地方的票就开始了一个月在外漂泊的日子。抚州、鹰潭他都去过,有时还要出省去卖唱乞讨,湖南的长沙、常德、株州、邵阳、郴州都留下了他的足迹,饿了就唱几曲换口饭吃,困了就蜷曲在人家的屋檐下。

DSCF7188_看图王_副本.jpg

DSCF7200_看图王_副本.jpg

由于他嗓音激越,年轻有体力,记性又好,他走到哪里都很受欢迎,篇幅长短不一的曲目他都记得很牢。长篇传统曲目《梁成辉打案》(又名“金钗计”)堪称鸿篇巨著,全曲约四万字,是典型的口头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

唱完全曲约需5个小时,以渔鼓和快板击打节奏。唱词为长诗。演唱中夹杂大量的念白,全由他一个人模仿出各种人物、角色的语言,包括男声女腔等,惟妙惟肖,生动有趣。

故事讲述的是一桩洞房凶杀案的发生及侦破全过程,情节复杂,险象环生,引人入胜,案情发展及破案过程中常出现鬼神显灵等离奇情节,宣扬了善恶有报思想,具有明显的中国传统民间传奇故事特点。每一场唱下来,他都像虚脱了似的。

DSCF7225_看图王_副本.jpg

DSCF7314_看图王_副本.jpg

在外漂泊一个月后,曾繁泽又回到老家休整一下,也把出外卖唱乞讨的钱交给了老婆抚养四个孩子,一年之中,他至少要出去四趟。
今年已经71岁的他现在是全县唯一还活着的“打嘣蹦”艺人,由于时代的变化,文化形式的多样化,他在六年前也停住了漂泊的脚步。如今的他被政府纳为了贫困户,享受了低保、残疾人补助、光伏产业分红等救助政策,过上了儿孙绕膝的生活。

人(ning)在世上(呃)
要学好
不要学个奸
不要学个巧
不要学个两面又三刀
不要学墙上一蔸草
风吹起来两边倒
.......

回来的路上,曾繁泽的歌声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告诫我,人活一世,一定要做个好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28)
庐陵散人 来自: 福建泉州
接地气好文
2020-5-26 18:16:08 来自手机
回复 1 0
acmilankaka 来自: 江西
以前在街头见过他,原来是唯一活着的“打蹦蹦”。这应该录一段,即将永远消失。
2020-5-26 18:35:42 来自手机
回复 0
宫保鸡丁卷 来自: 江西
什么时候出庐陵印象 基层好干部?
2020-5-26 18:46:50 来自手机
回复 0
Curiosity 来自: 中国
很想听一次
2020-5-26 18:50:39 来自手机
回复 0
庐陵印象 来自: 中国
录了,放不上去
2020-5-26 18:54:47
回复 0
ibclc 来自: 中国
小时候听过,也是爷爷奶奶们围着一块听,小孩子在边上绕着跑。
2020-5-26 19:12:58 来自手机
回复 0
弟弟打车 来自: 广东
记录风土文化,记录时代变迁

这些曲目能以文字和音频记录保存下来就最好了,
这个要想办法传承下去,文化部门或教育部门可以组织办这样的青少年传习班,提供学习场地与设施,请他为教师,传承可以不再是盲人,可以是新文艺潮人,可以登大雅之堂,可以在传统文化名村古村旅游地作为一个文化活动项目。
2020-5-26 19:20:49
回复 0
河东虾客 来自: 中国
2020-5-26 20:45:12 来自手机
回复 0
庐陵印象 来自: 中国
神速,传上去了、、
2020-5-26 21:00:39
回复 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举报中心|联系我们|广告服务|法律声明|隐私政策|小黑屋|手机版|下载麦地网到手机|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赣ICP备07002050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admin@maidi.me  市长热线:12345

GMT+8, 2024-11-20 22:27 , Processed in 0.088263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