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酥饼
薄酥饼是吉安有名的特色糕点之一,也是人们走亲访友、居家旅游的好礼品。其外表为圆形,有大小两种规格,用精面粉需经过揉皮、包馅、制饼、上芝麻、烘烤等32道工序才得到的。
薄酥饼的制作技艺据说起于元代末年,相传每逢农历八月十五日,庐陵的糕点师们聚会“弥公祠”祭祀庐陵糕点鼻祖“弥公”时,薄酥饼为必备祀品,后来又作为庐陵当朝进献给朝廷的贡品。数百年来,其制作工艺只在当地流传,成为全国独一无二的糕点食品,并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制作薄酥饼选用精面粉、猪油、白糖、白芝麻、盐巴、香葱等原料,具有香、甜、薄、酥四大特点。制作薄酥饼的工具是一个中间是个圆球,球两边有两个手杆相连的木质东西,师傅都叫做擀棰,擀饼时师傅们就用中间的圆球擀面皮,擀出来的饼又圆又薄,将面皮反复擀薄、折叠、再擀薄、再折叠,使面皮形成“千张”薄片,如此之后,经原始的木炭火炉烘烤才能成就薄酥饼所特有的酥皮。因此,纯手工制作薄酥饼的产量很低,其珍贵的程度自然就上去了。
在吉安本地,又因为薄酥饼饼型圆如满月而成为人们中秋、春节寓示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的必备的糕点和礼品之一,数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庐陵桃酥
说起庐陵桃酥饼,人们一定还记得:每到逢年过节,需要送礼馈赠时,售货员从柜台里拿出一斤一包,用粗糙、质朴的油皮纸包装,那香脆诱人的庐陵桃酥王了。可别小看了虽为油皮包装的桃酥饼,其打包讲究,上窄下宽,里层为晒干的荷叶,外层为厚油皮纸,再贴张印花或是红纸,既像当今的商标,又代表了喜庆,是当时人们走亲访友的首选礼品。
那醇香可口的味道,那馋人垂涎的馨香,总是让年幼的我们欲罢不能,甚或年少的姐姐,年长的父母们,也难抵诱惑。
小小的桃酥饼,系着很多人悠悠远远的儿时记忆,回忆美好、温暖心扉。
而说到庐陵桃酥饼的由来,据传还与民族英雄文天祥有关。相传景炎二年(1277年),文天祥的部队失利后,他在江西老家带去的一部分人员被打散了,这些在吉州窑做过窑工技术的人员便顺水而下,来到了鄱阳湖畔的鹰潭、景德镇等地做起了陶工。后来,有一位当地的农民为了节约时间,让老婆将自家带来的面粉搅拌成糊后做成圆饼状,随手就放在柴窑表面烘烤,谁知由于土窑表面温度高且让面饼均匀受热,使得本来不看好的面坯由湿至干、由生到熟,最后皲裂,外表色泽金黄,煞是好看,吃到嘴里还酥脆可口。人们便形象的将这一窑工自己制作,又用自制的陶罐储存、且酥脆可口的面饼称作为“陶饼”“陶酥”(后来演变成桃酥)。
上个世纪末,吉安白鹭集团成立了庐陵桃酥王品牌的庐陵桃酥饼研发中心,以将这一传统手艺永远继承下去,让古法的技艺予以发扬和得到有效的保护。如今,桃酥饼已成为人们走亲访友、馈赠宾朋的上好礼品。
勺俚油果
勺俚油果,是吉州区特有的街头小吃。外焦里嫩的油煎果,一口咬下去,松脆有声,满嘴油香,令人欲罢不能。
勺俚油果的由来,因其煎制的工具为一长柄的铁勺,勺子一头是个直径约6厘米,厚度约2厘米的圆形带底的圆柱体容器,容器一头连着一根一尺多长的手柄,柄尾弯曲,不用时弯曲的手柄可以直接钩住锅的边缘,煎出来的油果就是勺子容器的形状,勺俚油果便因此而得名。
勺俚油果的主料为糯米粉、粘米粉,做法是按一定比例调制好糊状,加入香葱、盐、味精等调料,等油锅烧热了以后,将调制好的米糊舀进勺子里面,连同勺子和米糊一起放入油锅中炸,因为有勺子固定,米糊不会溢出油锅里乱飘,等炸到米糊成了固定的饼状时,外表色泽由奶白色变成了金黄色,这时只需把勺子轻轻地往下一抖,一块勺子形状的米果就成形了,如此反复操作一个个外焦里嫩,香酥可口的勺俚油果就做成了。
油炸好的米果用竹签5个为一串,支在油锅的一边,有谁来买就往一旁的钱箱里投入5块钱,然后取走一串,如果需要找零也是顾客自己取回应找的零钱,这一方便的交易、文明的买卖方式,很受人们的喜爱,终究成了小本生意人几十年来顾客不断的秘诀。但更吸引人的还是勺俚油果的香酥,即便是七八十岁牙口不好的老太太,馋劲来了花个5块钱来上一串,细细咀嚼起来不仅不费力,还满嘴生香。
现在在市面上卖勺俚油果的人越来越少了,只有天气晴好时,在铜锣井老街、中山路或是仁山坪菜市场的某个角落里,才能看到有老人家支个小摊,煎卖勺俚油果的身影,无论是逛街还是宵夜时分,三五知己串上一串,笑谈中就把那美味装进肚里,那温暖的场景总会把人们带回那孩提时的美好岁月。
胄子米果
胄(zhòu)子米果是吉州的一种传统特色小吃,也有的人们把它当做早餐,在仁山坪花鸟市场附近的一家最为好吃。
胄子米果一般是由10个玻璃弹珠大小的米果组成一组,依次为最下面的是6颗,第二层是三颗,最上面放一颗的排列顺序码放成金字塔状,很多老人讲,就是因为它摆出的形状犹如堆宝塔一般又如古代战士戴的帽子一样(古代把头盔又称作为胄),因此,人们就把这种米果根据它的造型而命名为胄子了。
做胄子米果,要选用上好晚稻米作为原材料,用清水淘洗干净后,再用井水浸泡一晚上,让每颗米粒充分吸满水分后,待第二天早上起来夹杂少许水捞起,用石磨将其磨成米粉(也可以磨成米浆),并加入白糖水,用力将米粉搓揉成韧性十足的面团后,将面团揉成一颗颗像玻璃弹珠大小的小米果,再堆成一个三角形的锥体,就可以分层整齐摆放在蒸笼里用大火蒸了,约摸20分钟后,用手试试蒸笼周边的水蒸气(这可是个技术活儿,没有一定经验的人是把握不准的,而且蒸笼周边的温度很高,稍有不慎就容易烫伤手),感觉没有湿漉漉的时候,蒸笼里的胄子米果就已经熟了。
刚蒸熟的胄子米果,整整齐齐码在蒸笼里,一个个米果如玉质般的质地晶莹透亮,又像一群白白胖胖小矮雪人站着队列,可爱至极,还有那特有的米香,随着空气弥漫开来,馋得你口水直咽,迫不及待地夹上一团品尝,那软糯可口弹牙劲道的感觉,非用文字所能代替的。
因为是选用上好晚稻米作为原材料,没有添加任何色素或添加剂,原汁原味的胄子米果也适合任何人群食用,即便上了年纪的老人和牙口还未长全的小孩,或是体质稍弱的人群,都可以食用,不用担心食用后会消化不良,很多老吉安人就好这一口。
印俚米果
印俚米果也叫印子米果,是用一种雕有各类吉祥图案的木制模具做出来的乡间吃食,因做出来的米果表面印有不同的图案,像印章盖在上面一样而得名。
做印俚米果主要原材料有粘米粉和糯米粉,按1:1比例把准备好的粘米粉和糯米粉充分和匀,然后用温水将面揉好,揉面的时间越长,做出来的米果就嚼劲越大,吃起来才不黏牙。
做印俚米果除了有米粉,还有一个特别的工具是不可缺少的,那就是做印俚米果的印板,印板一般都是木质的,多采用杉木、樟木、杂木做成。木板上雕刻精美的花纹和神态,或雕饰寓意美好的花草虫鱼、或代表祥和神态各异的人物头像、也有代表祈愿的福禄寿喜等文字……不一样的图案代表着不一样心情。
做米果前,人们将和好的面团分成若干个鸡蛋大小的小面团,在雕刻好各式各样的印板里用刷子刷上熟油(经过下锅加热后的油),以免面团和印板沾粘,把鸡蛋大小的小面团放入印板中抹平压实,再将印板倒扣在桌面上,轻轻一敲印有花纹的米果就掉了出来,美丽的图案印制在米果的一面,煞是好看。印俚米果的名字,也就因此而来。等所有的米果如此反复做完后,就可以将它们放入木甑或是蒸屉里大火蒸约二三十分钟,既外表美观,又可朵颐的印俚米果就可出锅了。
简单的工艺、简单的材质,就为一件普普通通的食材成就了不一样的风景,本来平凡的米团经过了一番加工后,就被人们赋予了它不一样的寓意,人类的智慧不得不令人惊叹。
艾俚米果
艾俚米果也叫艾米果、艾叶米果。是用艾草熬成水,加入糯米粉做成,也是一道季节分明的小吃。尤其在清明节前后,是吉安地区家家户户餐桌上必须出现的一道主食,如今已是餐桌上最具魅力的绿色健康食品。
每到阳春三月,温煦的暖阳将大地唤醒后,房前屋后的菜地里,空旷的田埂上,艾草就夹杂在这万紫千红之间,默默无闻生长着。这时的田野间、菜地里,就会出现三五成群的采艾人。
他们挎着小竹篮或拿着小布袋,在大自然的百草园里采摘艾叶,回家后将洗净的艾叶焯过水后,搓去苦味与上好的糯米米浆,过滤的早稻禾杆灰水按一定的比例掺在一起推揉,直到揉得艾叶与糯米粉完全融合,白白的糯米粉成了一团翡翠一样翠绿的米巴,将这些米巴做成米果蒸熟后,一个个色泽翠绿,颜如绿宝石样艾俚米果就出笼了,这样做出来的艾俚米果吃起来一股浓浓的清香扑鼻而来,口感滑嫩而不腻,软中兼韧,清香扑鼻,甘中带苦,苦尽甘来,深受食客喜爱。
早年间,由于艾草有较强的季节性,又没有冰箱储存,人们只能在初春时享用到这一大自然所赋予的美味。如今的人们或将新鲜的艾草放进冰箱冷藏保存,抑或将艾草晒成干保存起来,如此一来人们在任何时候想吃艾俚米果都可以实现,甚或在吉安城的便利店里还可以买上一盒,不论走到天涯海角,老吉安的味道就在身边。
枣俚米果
枣俚米果又叫糖炒米果,因它的大小、形状、颜色都象红枣而得名;又因其需要放入糖稀中翻炒,让其表面黏黏甜甜的,因此又称之为糖炒米果。
制作枣俚米果的主要材料是纯糯米,和众多的米果做法差不多,首先是将糯米磨成米粉,再加入30度左右的温水,揉成韧性好的面团,做成一颗颗形状、大小与红枣相似的小椭圆形米果,再放入糖稀中不停地翻炒,当温度渐高的糖稀把整个周边的空气都染得甜润了起来,便是一颗颗色泽诱人的米果整齐地码放在锅台上的铁板上,诱人的等待食客之时了。
小小的一颗颗枣俚米果,是一个个老吉安人绵长的惦念,它们牵扯着这些人的过往,又记录着他们的人生轨迹。
尤其到了冬天里,寒气袭人的某一巷子里,橘黄的灯光里,糖锅里枣俚米果冒出的丝丝热气和着火红的炉火,透过袅袅香甜的忙碌身影,让在寒风中工作或是练摊的人们,顿时感觉到家的温暖。
当他们从口袋里掏出皱巴巴的零钱,呵着冰冷的双手捧起一颗颗饱满、红润,沾满糖水的枣俚米果时,所有的人生苦累,都化解在这融融蜜意的香甜软糯小米果中。
因为是纯手工制作,又为了保持现做现吃的弹牙口感,枣俚米果常引得一些食客排队购买。有时细想起来,很多时候,人们不辞劳苦想得来的一些食物,并不是为了解决内心深处的那份馋劲,他们想要的就是为了享受心底最温暖的那份情怀。
凉粉
凉粉,是人们夏天喜欢的消暑冷饮。
做凉粉的原材料是凉粉果,取这种果实的籽就是做凉粉的材料了。制作凉粉时,将凉粉籽用纱布包住,放在凉开水中浸泡10-15分钟左右,以凉粉籽泡至发胀可以用手一揉即粉为最好。然后用一只干净的大木盆装满一盆凉开水,也可以用符合直接饮用卫生条件的井水,双手将用纱布包着的已经泡好的凉粉籽粒反复搓揉,将凉粉籽里的浆汁完全挤出与水均匀混合后,把木盆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几个小时后,等盆里的水自然凝结成果冻样,一盆晶莹剔透,清凉爽口的白凉粉就做好了。
曾几何时,每到伞下时节,就经常能看到一头挑着箩筐,箩筐里放了碗勺,上面放着一块木质托盘,木板上有薄荷油、红糖、醋和冷开水等;另一头是一只木桶,木桶一分为二,像个鸳鸯火锅的造型,分别用冷开水浸着黑、白两色凉粉的小摊贩。
要是有客人来了,他就赶紧舀上一碗按照客人的要求加入其所需的调味品,用勺子在凉粉里快速搅拌几下,端到客人面前,只听得客人呲溜呲溜几声,三口两口就将一碗清爽的凉粉喝下肚了,薄荷油的冲劲再通过鼻孔冲一冲,响亮的再来个饱嗝,那感觉太舒服了。
如今,虽在商场超市里可买到速冲速食的凉粉饮品,但总不及凉粉籽做的来得带劲。
麻圆
麻圆是用糯米粉加白糖、猪油、豆沙等制成后,再经入锅油炸而成。因其外形呈圆球形,表面又沾有芝麻,而得名。
因为麻圆是当地的一种传统小吃,选材也没有特殊要求,且制作工序并不复杂,因此历来都受人们的喜爱。
做法大致是将糯米粉中加入糖混合均匀,加入适量的酵母片醒过的面,混合后揉成稍软的面团,取适量小剂子按扁包入适量豆沙馅, 包好揉圆,再将滚圆的一颗颗麻圆初坯扔到芝麻堆里滚上芝麻,便可放进油锅中,小火炸至表面金黄即成了嚼劲十足,外脆里嫩的麻圆了。
在吉安很多小区的菜市场,每天天不亮就有很多诸如卖菜、卖肉、卖小磨香油、卖吉安水酒……的小商小贩,支着喇叭重复着叫卖声,一直到晚上的九点半以后,才渐渐散去,不论刮风下雨天天周而复始,在这聒噪的叫卖声里,本地的人们早已习惯了,但夹杂在里面一定少不了:麻圆嘞,又香又脆的麻圆!这一吆喝声。
白糖糕
白糖糕又叫油箍俚。是用糯米粉做成圆圈状,在热油里炸出来后,在糖粉里滚一滚,趁热吃嚼劲十足,外酥里嫩,香糯可口的一种吉安人吃早点的首选美食。
白糖糕的做法比较简单,把用油和水和好的糯米粉团,分成鸡蛋或鸭蛋大小(大小可自己定)的粉团后,用手搓成长条,再把长条两端接合,做成一个手镯大小的圈圈,放入热油中炸,炸至表面金黄漂浮在油面上后就可捞出,放入事先磨好的白糖糖粉中滚一滚,使其表面全部沾上糖粉用筷子夹出,一个白糖糕就做好了。
做好的白糖糕,要立刻就着热气劲吃,这时的白糖糕外酥里嫩,口感、味道是最佳的,如果冷了以后吃,不仅影响口感,少了香酥味。
这里面的小吃你都过哪几种呢?
吉安特色地方小吃可不止这几种
你们还知道哪些?
来源:综合微吉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