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李咏秋,书画界的人必定不会陌生。李咏秋,原名李墨,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1964年12月出生于中国山水胜地广西桂林,与抗日名将李宗仁同宗同族。受门风及地方文化熏陶,自幼钟情于山水绘画,几十年来,他孜孜以求,寄情于山水,踏遍祖国的大好山河,用笔墨铺路,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近日,李咏秋赴井冈山采风创作,并接受记者专访,分享他的创作生活与不凡人生。
山水画大师李咏秋
“我的大部分都是恩师赐予的,没有他们就没有现在的我”
第一次见李咏秋,他正于画展一侧的工作室潜心绘画。见到记者的到来,他笑容可掬地打了招呼,没有丝毫艺术家的傲气,反而比平常人显得更有亲和力。此次是李咏秋第一次来到井冈山,他表示井冈山是红色旅游圣地,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中国革命第一山,中国革命从这里走向胜利,这次趁着公益巡展的机会,将在井冈山好好待上一段时间,领略革命圣地的别样风景,同时感悟学习井冈山精神。
采访伊始,李咏秋便向我们分享了他名字的来历。在李咏秋看来,自己的名字,自己的定位,自己的成绩,都离不开一路上帮助过自己的恩师们。回想当时与“启蒙”老师阳太阳相识,李咏秋直感叹“有缘”。据李咏秋介绍,与阳太阳老师认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当时市里有个画展,自己寄了几幅自己的作品去参展。然而自己记错了时间,参加的是一场老艺术家的画展,以为自己作品没被展出,随后在和一位老艺术家聊画的时候,李咏秋说了句“这种画风就像穿衣服一样跟不上时代,过时了”,令他没想到的是当时阳太阳老师就在旁边,大家便开始聊了起来,自己就这样和阳老师认识的。后来发现阳老师家离自家不远,早晨散步的时候常遇到,聊天的时间便多了,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阳太阳非常赏识李咏秋的天分,便收其为关门弟子。1984年,他被推荐北上给李可染大师,跟着李大师执腕5年有余,直至大师仙去。后复随阳老先生踏尽名山大川,采风写生,遍访文人雅士,执笔交流。2009年,百岁人瑞恩师病榻前赐诗“漓江静水千秋过,冬去夏收当咏秋”,遂起笔名咏秋,以念老师之恩。“非淡泊无以明智,非宁静无以致远”,李咏秋时刻不敢忘恩师的教诲。“我非常感谢我的恩师们,我的大部分都是恩师赐予的,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我”李咏秋始终心怀感激。
国家一级美术师职称证书
“我热爱祖国的山水,对它们有很深的感情”
许多人说,观李咏秋的写意山水画,就能感受到一种无止境的美,气势磅礴,有大家风范。而李咏秋本人也极富于抒情气质,他表示,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热衷于亲近祖国的山水,以自然为师,以现实生活为灵感源泉,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李咏秋生于桂林,长于桂林,在这个“山水甲天下”的地方,他品味到山水之间独特的美,同时也感受到自己与山水间奇妙的缘分。几十年来,他背着画囊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近距离接触北方豁达粗犷的山,南方温柔明丽的水,他笔下的树木、山石、云气充满诗意与生机,灵山圣水富有祥瑞气息。平凡的场景在他主观把握与艺术处理下,便显现出一种理想的笔法,充实的结构特点,给人以审美的视觉愉悦感,体现出艺术的魅力。李咏秋表示,自己创作过程中总结出“变、顺、狂、形”这四字诀:“变”就是总结以前画法,进行大胆革新,与时俱进;“顺”就是画面虽繁杂,但一定要有秩序,要错落有致,给人以舒服之感;“狂”就是要下笔大胆,随心所欲,有纵横千里的气势;“形”自然是万物之形,给人以美的享受。而自己的山水作品也都是根据这四字诀,以小见大来刻画自然美景的。
据了解,李咏秋的画作经中国国宾礼书画评审委员会艺术价值评定为每平尺六万的价格,其作品《旭日东升》悬挂于人民大会堂广西厅;作品《泰山敢当》悬挂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万里江山》悬挂于钓鱼台国宾馆;李咏秋的名字已被载入《海峡两岸书画名人大辞典》,并被中原书画研究院聘为画师。许多作品被美国、日本、加拿大、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的各界人士收藏。他还曾于2008年为“5.12”地震书画赈灾献爱心活动以三幅作品拍得八十余万,捐献灾区;2010年为玉树地震灾区捐献《漓江山水系列》三幅,拍得一百一拾余万。2012年,他断然拒绝日本东京大学右翼派画家平山隆上年薪八百万人民币去日本教学的邀请,被画界喻为“软笔的工具,铁打的脊梁”。对此,李咏秋表示自己对祖国的山水有很深的感情,不可能去日本。“这不是钱的问题,我一想到去日本心里就难受,我热爱祖国的山水,对它们有很深的感情。”李咏秋说道。
李咏秋作品
李咏秋作品
“国画的未来还得靠下一代的传承”
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如何发展和继承,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国画经历了2000多年的发展,在中国艺术领域仍旧占据了一个重要的位置。
作为国画的优秀代表人物,李咏秋认为国画对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自己作为一名山水国画家,也有义务和责任发扬、传承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李咏秋表示,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年代,随着外来文化的涌入,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审美已经发生了改变,他们更喜欢新潮的东西,喜欢国外艺术家明朗鲜艳的风格,而写意国画相对来说清雅,在他们眼里便有些寡淡无味,因此国画现在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状态。“我有时候去一些学校,他们让我点评学生的作品,我看着都是些油画、硬笔手绘、漫画这些,像国画这些就很少,我认为文化融合是好事,但是还是要重视我们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才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精髓。”李咏秋说道。
那么又该如何改变这一现象?在李咏秋的心中,可以从学校及教育机构方面下功夫,从小培养孩子们对国画的兴趣,设立科学、符合现代化的课程,提高对国画的重视。“我觉得这个还是要从娃娃抓起,毕竟,我们中国的未来都在这些孩子们的手中,他们才是主角!” 李咏秋如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