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画
欧阳跃亲文/图
“听从本心,咬定青山不放松;回归乡愁,立根原在破岩中。”这是采访江西烙画大师梁顺给我最深的印象。
毛笔字-国画-烙画,采访梁顺,我清晰地感受到他艺术成长的轨迹。他告诉我,父亲是永新人,“书画之乡”的永新赋予了从事木匠活的父亲一身的书画气,画画、写字、雕花样样在行。
9岁时父亲就来到了吉安县永阳白沙村,成家后靠木匠活手艺养育了一家7个兄弟姊妹。耳闻目染,出生在这的梁顺从小也喜欢写字画画。只要父亲不在家,他就拿出父亲的笔墨,在家里的墙上、板壁上随心所欲乱涂乱画,为此可没少挨父亲的打,但父亲心里却是暗暗高兴。梁顺出生时,父亲就想好了这个大儿子的名字。取单名在那个年代很少,一般都要加上辈分,名字为三个字。梁顺长大后,父亲才告诉他名字背后的秘密。因为梁顺出生的白沙村,那时村里总共有50余户人家,只有两人的名字是单名,而且这两人都是文化人。父亲也希望儿子以后做个文化人,顺顺利利、健健康康长大。不要像他那样靠辛苦做小手艺谋生。
7岁那年的一天,外村的一个大伯偶然路过小梁顺家,看到埋头写字的梁顺,当即把小梁顺收为徒弟,跟他学习写毛笔字,虽然学的是手写体,但为梁顺如今的书法成就打开了启蒙之门。
时光荏苒,高中毕业后梁顺在吉安县里开了个小装裱店,机缘巧遇,1991年,朋友介绍他去县文化馆做点小事,让他认识了这辈子的恩师程新坤。那时的程新坤正是文化馆馆长,看到这位其貌不扬的年轻人一边开着装裱店谋生,一边孜孜不倦追求着书画艺术,很是感动,当即对他的绘画作品进行指导,教会了从未正儿八经学过绘画的梁顺如何用笔用墨,让梁顺更加坚定了追求国画艺术的信心。
小本生意的装裱生意实在难以糊口,梁顺不得不外出寻求出路,1992年,他投奔到他姐夫在深圳装修工程公司,当上了一名设计人员,月工资有4000多元,在90年代也算是高薪岗位了。但梁顺并没有忘记他所追求的艺术,他当艺术家的梦想,永远没有停航。
与烙画结缘,是在1998年夏季的一天晚上。那天,在天津的一个工程忙完一天的设计活后,梁顺走上街头逛逛,在一处不起眼的门店里,他惊奇地看见一幅自己从未看见的画----烙画。古朴的色调、细腻的纹路、或峻岫飞瀑,突显高崇壮美;或层峦叠嶂,探秘深幽静谧;或溪山江色,怡享自然冲融......足足半小时,梁顺看得眼都直了,他瞬间下定决心要学习烙画。
烙画古称“火针刺绣”,又名“火笔画”,是中国古代一种极其珍贵的稀有画种。烙画用一种特制的铁笔,在扇骨、梳篦、木制家具以及纸绢等上面烙制而成,使画面自然产生不平肌理变化,呈现浮雕效果。以黑、棕、茶、黄、白五色为主要色调,线条粗细不一、简洁明快。完成一幅烙画作品需经过设计、构图、选料、拓稿、熨烙、修整、平磨、抛光、设色、装裱等步骤,要求创作者了解宣纸、绢、布、亚麻等材料的特征,根据构图需要掌握烙具的速度、控制烙具的温度、把握烙具的角度和压力,使用落、起、止、走、住、叠、圆、回、藏的运烙技巧进行创作。包括点烫、立体烫、工笔白描烫、面烫、线烫、冷烫、烘烫、间隔烫、特技烫、混烫等多种技法。
回到工地,梁顺当即找来木板开始尝试,他感觉到他爱上烙画了。为了烙画,他辞去了高薪的工作,回到家乡租了一个店面,一边干起了老本行,一边没日没夜地练习烙画。理想很丰满,辛辛苦苦熬了两年,梁顺自学烙画并创作了几十幅作品,却没有卖出去一幅。生活的拮据让他深刻体会到现实的骨感。
为了生活,梁顺决定再次南下谋生。清理库存时,他伤心地把两年来勤奋创作的烙画,堆在了门口,准备当垃圾扔了。千里马终遇伯乐。一位毕业于井冈山大学的古玩收藏家鄢某,看到了摆放在门口的烙画,一番赞许后便出高价收藏了那二三十幅烙画,并聘请梁顺为画匠,到他店里画瓷板画、烙画。在那4年里,梁顺的画技提高很快,但工资却很低,而且都是临摹作品,这与梁顺想为自己庐陵老家创作的梦大相径庭。2006年,梁顺又回到老家继续追求自己的梦。但要实现梦想,也离不开一日三餐,养家糊口。此时的他敏锐地捕捉到一条生意路径,那就是“十字绣”装裱,那些年,梁顺一边勤奋地学习烙画,一边做好“十字绣”装裱生意,很快挣回了一套房。生活的稳定,让梁顺坚定了专注烙画创作信心。2011年,“十字绣”生意正火的时候,他毅然决然地关掉了店铺,全身心地扎进了国画、烙画的创作中。
艺海无涯勤为径。一次,他与一位朋友聊天,得知湖南常德,有一位叫李峰的烙画大师。他心一动,第二天就千里迢迢赶赴常德。一幅幅层次丰富、刻画细腻的古典小说、神话故事、吉祥图案以及山水风景的烙画,让梁顺顿时醍醐灌顶。原以为自己经过十多年的创作,烙法已经很好了,但在李峰面前,他才真正领悟到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烙画魅力。此后,梁顺的烙画在保持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基础上,结合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手法,使其创作的烙画给人以古朴典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
椴木板、铅笔、电烙铁,是梁顺创作烙画的三件宝。而他心中的那个“宝”,却是庐陵乡愁。有人曾经建议他学习湖南师傅的做法,仿造当今市场流行的名画进行烙画创作。那样,可以不用费那么精力走村串巷去写生,去感悟,也不用费那么多心思去创作。
但梁顺却固执地坚持走自己的道路,用烙铁作笔,椴木为纸,沉浸在自己的“山水吉安、文化庐陵”世界里。头戴斗笠、肩披蓑衣、堆叠的皱纹、醇厚的微笑,梁顺将一位风雨中驻足回首的井冈农民那种刚毅的神情、朴实的性格刻画得细致入微。
斑驳的墙垣,错落有致的檐角,凹凸不平的石砖巷,静静矗立的水井,袅袅升起的炊烟,看着这幅《水巷里》,吉安城老街水巷这绝版的乡愁禁不住涌上心头。
看遍大好河山,最爱是故乡。《永和豆腐》《印象渼陂》《古村》《小村烟云》《羊狮幕》.......二十多年来,梁顺已创作出精品乡愁系列烙画30余幅。《井冈农民》获第七届江西省美术教育大赛一等奖。《古街》入编《当代名家》,《印象渼陂》入编《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大观》,《望春》荣获“第十四届江西省美术作品展览”三等奖......
“艺术是不属于你个人的,是属于大众,一定要传承。”梁顺一直牢记启蒙老师程新坤的教导。吉安的书画爱好者,最喜欢来到他的工作室,因为不管是谁,都能得到他的悉心指导。2017年的一天,吉安市特殊学校举办了一场名家作品拍卖会,也就是在那一天,梁顺受聘成为特殊学校的客座老师,专门教授那些残障青少年烙铁画技艺。三年过去了,他的第一批学生已初出茅庐,李鹏辉、晏宽星、刘存湖......说起这一个个名字,梁顺自豪之情油然脸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