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八十年代初考中专的,绝大多数都是农村同学。
如今已四十多年过去,同学们大多已经进入退休年龄,回想往事,历历在目。
(1)吃得起苦,生活乐观。这批人出生农村,当年,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艰苦。但童年时光回忆起来,也挺觉美好。真正有压力,就是初中中专没考取,高中阶段能不能考上,前途未知。
(2)大多有过从事农活经历,对高考改变人生走向刻骨铭心。尝过农村的体力活的滋味,深知农民艰辛。那时候,边上学边做农活争工分是常事,星期六下午星期天全天,都是参加生产队出工干活的。在那还未实行“包产到户”的年代,农村人争的是工分,你十六、七岁了不去出工干活,评不上工分,影响未来。读书参加高考,是美好追求,但考得上考不上,是未知数。毕竟考上的是极少数,须两手准备。
(3)孝顺父母,乐意帮助兄弟姐妹。都说寒门出孝子,家里越穷越出孝子。小时候虽没啥吃的穿的,根本不会怪父母,不会嫌家庭。待自己经济条件改善后,普遍愿意接挤父母,资助弟妹。尤其在读书问题上,对兄弟姐妹的子女更是不遗余力。虽小时候家里穷,却常怀感恩之心,深知父母不易。
(4)潜意识中带有农民家庭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印痕,生活俭朴。节俭,能省则省,习惯了艰苦生活。
(5)配偶都是城里人,这是历史造成的不公。当时城乡差距巨大,还有政策鸿沟。环顾四周,几乎没有与农村户口对象成婚的。
(6)对子女教育严格,读书改变命运观念深入骨髓。子女大多遗传了读书基因,成为考二代。
(7)家乡情结重,却很少有再回农村老家定居的。对农村生活记忆深刻,但是即便现在退休了,很少有同学再回农村老家定居。
(8)知识层次不高不低,不断从工作经历和社会阅历中增加知识是他们的特有潜质。他们的学习能力无人可以否定,他们大多在工作中不断知识积累。在八十年代后期,他们敏感的认识到提升学历层次之重要,迅速通过早期的“五大”途径,提高学历层次。
图片来自网络
(9)工作经历一成不变的是少数,进取是他们的强项。尤其是读工业学校、商校、供校、粮校这些的,企业改制,下岗分流,部分同学也是历尽艰辛。更多同学通过各种努力,改变了自己职业发展走向,从而改变生活轨迹。如今大多进入退休年龄,最终获得较好回报。
(10)业务能力强,基本上都小有知足感。不论单位大小,平台大小,单位小的小作为,平台大的大成就。成为中层骨干的大有人在,有的还走上仕途,成为了令人尊敬的大领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