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大到买房买车,小到手机家电,无一例外需要遵从“契约精神”。说起来很简单:白纸黑字的合同记录着交易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在按下手印、盖上公章的那一刻起,便应该毫不妥协地遵守诺言。
这是成年人最基本的社交法则,但万万没想到的是,眼看着迈进“百年诞辰”的保时捷,却给中国车主摆了一道。
关于“电动转向柱”事件的起因与经过,经过半个多月的持续发酵,已在汽车圈中传得沸沸扬扬;而利用合同上的“小字”规避退一赔三风险、强行补偿用户“2300元代金券”的做法,也令保时捷成为众矢之的。面对车主的抵制与车评大V的讨伐,保时捷终于在首则此事声明发布的18天后,服软了。
就保时捷(中国)发布的《保时捷关于转向柱电动调节功能问题的解决方案》来看,保时捷承诺将自2022年第三季度起分批启动“免费提供相关功能的恢复服务”,并对未能实现恢复相关功能的用户提供统一金额的补偿方案。所有受此影响的客户,享受整车一年延长质保服务。
总结来说,就是在兜兜转转之后,消费者花钱买的“电动转向柱”,可以在保时捷方便的时候安排上了。
看到这里,无疑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消费者的合理诉求得到满足,不必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而保时捷面对“芯片短缺挑战”,在不耽误交付的情况下,还能收割一波车主的好感;车评大V的集体发声得到采纳,终于看到了意义。在三方都满意的情况下,本应可以画上一个大大的“句号”。
但试想,如果没有中国车主的持续抗议,“减配”一事是否就在《保时捷中国致车主的一封信》中戛然而止?如果没有车评人的集体发声,保时捷能否意识到“区别对待中国用户”实属不该?如果再有效仿保时捷的品牌,难道中国消费者、车评人还要再上演一场“维权持久”的戏码吗?
不是每一次道歉都能得到原谅,况且这个“道歉”可能还不是发自内心。
“枪声一旦响起,便没有赢家”。虽说保时捷的“电动转向柱”事件暂时告一段落,但如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实现交易的公平公正,需要多方力量来维护。
对于车企而言,要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收起自己的傲慢,才能收获消费者的支持;对于消费者而言,要知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蹬鼻子上脸”,妥协忍让换不来理解,只会令自己更加被动;对于有关部门和舆论监督而言,要知道“众人拾柴火焰高”,每一次正义的到来,保护的其实是每一位用户。
在《解决方案》发布后,汽车情报新媒体还收到一封来自保时捷中国传媒公关部的信,除了强调处理结果和感谢舆论监督外,“提升客户满意度”的描述,显得格外扎眼。如果保时捷早点将用户放在心上,或设身处地为用户着想的话,这份《解决方案》不应该来得这么迟。
2021年,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新车交付量达95671辆,同比增长8%;中国连续七年成为保时捷全球最大单一市场。消费者今后将如何对待保时捷,2022年保时捷在华销量将给出答案。
来源:汽车情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