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子女到了五六十岁后,会慢慢对家里老人变得不孝了?
下午,在医院遇到一个老人,独自坐在走廊里等复诊。我问他怎么自己来,他说儿女都在外地,他也不想麻烦孩子特意请假回来。
护士小声告诉我,这位老人来了好多次了,每次都是一个人,他的儿子就在市里工作。
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我妹妹跟我说起她们单位一个快退休的同事。
这位同事有天突然跟她讲:
"我现在最怕接到老家的电话,生怕是说我妈出了什么事。"
我问妹妹,她同事为什么不把老人接过来?
妹妹说,她同事觉得老人在家住习惯了,接过来还要重新适应。
这话听着像是为老人着想,实际上是在推卸责任。
前两天,我朋友圈里有个帖子火了,说是一个老人在家摔了一跤,腿骨折了,住院时被查出胃癌晚期。
子女们这才发现,老人居然瞒着病情好几个月了。
为什么会瞒着?
因为老人知道,说了也是徒增子女的负担。
我爸经常跟我讲,现在的子女不孝顺,不像他们那一辈。
其实,我觉得不完全是这样。
五六十岁的子女,正好处在一个特殊的年龄段。
他们可能刚刚还完房贷,孩子的教育支出还在继续,自己的退休金还没有开始领。
这个年龄段的人,往往是最焦虑的。
就像我邻居,55岁,刚给儿子付完首付,结果老家的父亲查出肺癌。
他整个人瘦了一圈,每天往返于医院和单位之间。
但是,经济压力真的是不孝顺的借口吗?
我觉得不是。
前段时间,我去看望住在养老院的王阿姨,她的子女条件都不错,每个月轮流来看她。
但是王阿姨说,她最怀念的是以前在家的日子,虽然条件艰苦,但孩子们会陪她说说话。
现在孩子们来看她,都是匆匆忙忙的,送完东西就走。
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老人需要的不是物质上的供养,而是情感上的陪伴。
可是现代人好像越来越不会表达感情了。
就像我姐夫,每个月都按时给老人打钱,但是一年到头也说不上几句话。
他觉得尽到经济责任就够了,却忽视了老人真正的需求。
其实,不孝的根源,往往是我们把亲情也"货币化"了。
我们用金钱来衡量孝道,用物质来代替陪伴。
记得去医院看过一个老病号,他说最恨儿女们在他面前谈钱。
动不动就说现在物价太高,看病太贵,这些话听在老人耳朵里,都变成了自己是负担。
我认识一对夫妻,两人都快60岁了,但是每周都会抽时间回老家看看父母。
不为别的,就是陪老人说说话,听听他们唠叨。
他们说,等我们老了,也希望子女能这样对我们。
这话说到了点子上。
我们现在对父母的态度,其实就是在给子女做示范。
如果我们连最基本的陪伴都做不到,又怎么期待下一代会做得更好?
这几天,我在整理书架,翻到一本医学期刊。
上面写着,老年人最容易得的病不是心脏病,不是高血压,而是抑郁症。
为什么会抑郁?因为孤独。
现代社会讲究效率,每个人都在追求时间的价值最大化。
但是陪伴老人这件事,恰恰是无法用效率来衡量的。
它需要的是时间,需要的是耐心。
或许,这才是很多子女不愿意面对的真相。
我们总是说没时间,其实是不愿意放慢脚步。
就像我一个朋友说的,等他真的有时间的时候,父母可能已经不在了。
这些话,想想都让人心酸。 各家有各家的苦恼啊 陪老人说说话,我也想啊。请问喝水可以活吗? 都不容易啊现在 不生孩子屁事没有 空巢老人,留守儿童都是那些吃饱了没事的人想出来的,这些为人子女为人父母的不工作,天天陪着,这是准备全家喝西北风吗? 没钱,说话能当饱? 要赚钱养家糊口 我也想在老家陪父母孩子,可是实力不允许呀,不上班哪来的钱 一切的一切,经济是基础,没有经济基础,陪伴有什么用?陪着一起挨饿一起抗冻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