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吉安,爱上麦地网!
  • 4

[庐陵茶座] 井冈山关北古官道 (文/袁晓赫)

我爱大吉安 发表于 2020-3-6 20:5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西
30336 3

井冈山关北古官道(文/袁晓赫)

引子

退休之后,定居上海,每回井冈,望见井冈山火车站,总是感慨万分。巍巍井冈,山高地险,竟然通了火车,那是做梦也想不到的啊!火车站远看犹如大山雄立,与美丽的新城区相应得彰。望着那雄伟的火车站,脑海中总会浮现出原址的情景。

火车站原址是拿山镇的拿山村拿山自然村,1968年,我们就在拿山村东面十里左右的小通村当知青,拿山村是我们到关北的必经之地。

202447loxx9yty97jx49gf.jpg

从小通的田岸上走出,又在关北工作了五年,在井冈山生活了几十年,总想认真地去解读那第二故乡,尤其是我们未经历过的那段历史。

一直在想,关北的公路筑建之前,交通到底是什么状况。为试探着搞清这些,迫使我老老实实地翻阅了“关北”这本沉甸甸的书头几页。通过几个月向乡友、战友请教,在资料中来回飞翔、遨游,总算理出了头绪。

1949年以后井冈山地域的几次交通建设

井冈山市,地处江西省西南部,东邻泰和县,北接永新县,南临遂川县,西接湖南省茶陵县、炎陵县。1950年设立井冈山特别区,1959年成立省辖井冈山管理局,1981年撤局设县,1984年撤县设市。2000年5月,原井冈山市与原宁冈县合并组建新的井冈山市。

据史料记载,1950年10月,中共江西省委、吉安地委为加强井冈山革命老根据地的开发建设,在茨坪设立井冈山特别区,井冈山特别区为遂川县管辖。

1957年10月,中共江西省委、省人民委员会决定下放500名省、市直属机关干部到井冈山,成立国营井冈山综合垦殖场。

当时这500名省、市直属机关干部到井冈山,那真叫艰苦啊!

10 月23日,老红军马廷仕(时任省检察院副检察长),率领首批省直机关干部,当天从南昌坐汽车到永新县城,经过三天的艰难跋涉,从永新沿着古官道经禾岭、北岭、义山、老庵、用坑、关北的太桥、厦坪、石门、石狮口、翻桐木岭,27日才到达茨坪。

202447iu2qnq1311ztf67y.jpg

省航运厅副厅长左克伦带领另一批省市机关干部,先从南昌坐汽车到遂川。再出遂川县城西门,步行经盆珠、大坑、流坑、下七、黄垇、朱砂冲等到达茨坪,走的也是古官道。

永新籍老红军马廷仕率部走的古道,据《井冈山志》记载,是清朝同治年之前修的,省航运厅副厅长左克伦率部走的古道,据《井冈山志》记载,是清朝同治年间和光绪二年逐段修建接通的。

1957年的井冈山交通状况,同毛泽东、朱德工农红军时期没有大的区别,山上仍靠五大哨口五条古道进出,关北仍靠几条古官道与外界接壤。

垦殖场第一步工作是开荒盖房子,紧接着就是修路。1958年3月修建茨坪到泰和县上田的“砂子路”,也叫“汽车路”,那时发动了数万群众一起修,晚上都点着火把干,干劲冲天,省委领导亲自督阵。

1958年7月1日,井冈山第一条公路——井泰公路在茨坪举行了通车典礼,省长邵式平主持剪彩,他就在现在茨坪唯一保留下来的烈士纪念碑旁剪彩,当年纪念碑前还不是中心马路,也没有人工湖,是一个大草坪,大草坪站满了上万的人,欢呼声惊天动地。

通车那天,沿路的老表纷纷在路旁架起门板,门板上摆满了开水、鸡蛋、米果、山果等,慰问首长和司机们。记得1968年,小通老人向我们哇(土话:说或讲)起过,比小通更偏僻的垇头、小湖甚至车垇的老表都举着火把,连夜翻山越岭赶到厦坪,想看看那宽敞的“马路”,铁做的“马匹”,大家都双手挥舞着、欢呼着,欢迎着从来冇(土话:没有)见过的一辆辆大小汽车开上井冈山!

接着,1960年10月1日,茨坪至宁冈“砂子路”建成通车,1968年8月茨坪至遂川“砂子路”建成通车。以这三条主干公路为骨架,乡路、五大哨口旅游路逐年增加和延伸。

“砂子路”建设,我们没有赶上,但我们有幸参加了油路建设。1968年,那时南昌至井冈山茨坪的“汽车路”都是砂子路。而且途中还有几个渡口,到1970年,吉安的井冈山大桥、吉水的南关桥建成,为南井公路由砂子路面升级为沥青路面奠定了基础。1971年,开始全线铺设油路。1974年井太公路井冈山段油路铺设完毕。

高速公路、铁路建设速度,更比射箭还快!

泰井高速于2003年10月23日开工建设,于2005年3月31日建成通车,从井冈山驱车到广东、福建、浙江、上海等沿海发达地区,均不超过12小时。

吉衡铁路于2009年9月开工建设,2014年7月1日建成通车,这条铁路是连接京九线和京广线这两条南北铁路大动脉的重要连接线。井冈山每天有3对列车发往上海、北京和深圳。

202447sx8w7159178mno0m.jpg

真是喜讯连连,现在,永新至遂川的高速公路又开始建设。
2018年6月4日,吉安市发改委官网公示了《关于印发吉安市铁路发展规划研究报告(2017-2030年)》,报告中详细说明了“新建厦渝通道长沙至赣州铁路可行性研究线路”相关信息。

研究报告中提出:全线设黄金、黄花机场、浏阳、上栗、萍乡北、莲花、永新、井冈山、遂川、社溪、赣州西、赣县12个车站。

引起关北人特别关注的是“井冈山——遂川”,铁路会从井冈山的哪里通往遂川呢?小通人更关注会不会从小通境内通过?

在江西,铁路带来了许多城市:因工业的发展,带来了一个城市:新余市;因矿产富饶,带来一个城市:德兴市;因成为了铁路枢纽,带来了一个城市:鹰潭市。古人说得真好啊:“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如今青山绿水也带来一个个城市,井冈山市就是其中之一!美

丽富饶的关北垅

随着公路、高速公路、铁路的迅猛发展,关北那些古官道,大多数已渐渐地被草木石砂掩盖。也许无须过多久,古官道上曾经步履匆忙的过客身影,老表口耳相传的文人侠客传说,随处可见的古道文化遗产,都会淡出人们的生活,不再被提起。可古道蕴含的历史文化是我们应当守住的,那就让我们一起穿越那几千年的辉煌,去寻找关北从远古走来的交通历史吧。

根据拿山长义岭古汉墓挖掘考证:井冈山地域内,自东汉开始有人类繁衍生息,自西晋太康元年(280)起,此地域分属庐陵郡西昌、遂川县地,随着朝代的转换和建置的不同,此地域仍分属永新、遂川和泰和辖地。

现厦坪镇、拿山镇一带最早原属泰和县高行乡的官北堡。北宋元祐七年,官北堡从泰和县划归永新县,称永新县“关溪”,明洪武年间又改称“关北”。

202448yqyvfeflwqqawgye.jpg

1949年前拿山厦坪为永新县文溪乡(即永新县66都)。1949年7月28日,永新解放,拿山为区。

1959年,永新县拿山区划归井冈山管理局。拿山区境域至今再未变动。

1949年后,厦坪同为永新县拿山区。1959年,永新县拿山区划归井冈山管理局。厦坪境域至今也未变动。

“拿山”与“关北垅”,严格意义来说,还是有区别的,但是人们已经习惯把拿山叫“关北垅里”或“关北”,一些“口头禅”,不说拿山,也不说厦坪,而是统称“关北”,如:流传千年的口头禅:“湘洲的木,锡坪的竹,太湖的银子,关北的谷”,就是如此。

美称“米粮仓”的缘故,得益于“拿山河”,关北四周低山环列,中间形成坦荡的盆地,拿山河从中流过,拿山河又叫牛吼江,是泰和碧溪六八河的源头。

它源于罗浮,经石狮口,贯流关北垅,拿山河是拿山地区的母亲河。她和她的所有支流承担了关北垅里的农田灌溉,生活用水,人们才得以在这里辛勤耕耘,繁衍生息。据当地年长者说,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拿山河水清晰见底,可见河底下一米多深处飘动的水草,两岸长着茂密的笔竹丛林,两岸七八里内,都是茂密的树林。居住在关北垅里的老表,即便在三伏天晚上睡觉,身上也要盖些厚的。河里是满河的鱼虾,“用捞箕捞鱼,足可捞到一捞箕”。晒小鱼干,要用晒谷席晒。五十年代前,从菖蒲村的南城陂放排可以放达泰和县的碧溪。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刚到厦坪武装部工作,部长领着我,陆陆续续两个月,爬遍了厦坪地域内的山山水水,边爬边介绍,从那时起,也醒悟:“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行”必须读“hang”(土话:步行)。当时,关北有一个地方冇去,那个地方不归厦坪管辖,那就是长义岭。

从原供电所到沟边一带的小山,统称为长义岭,古岭寨是长义岭的一个点。据当地老人代代相传,古时长义岭一带有十多个寨,古岭寨只是其中之一。

传说,唐朝李世民皇帝,派兵围攻古岭寨达一个来月,想把寨里的“匪”困死(其实,寨里的“匪”都是拿山本地人),围了一个多月,寨里快断粮了,当时的寨主灵机一动,想了个办法,寨里有口井,井里养了鱼,他命士兵从井里捞上一条五六斤重的大鲤鱼,抛出寨外,喊道:“你们围了一个多月了,辛苦了!送条鱼犒劳犒劳你们!”围攻的将领一看,围了这么久,寨子里还有这么大的鲤鱼,想必寨里还储存了不少食物,再围也不起作用,于是就撤兵了。

点一段长义岭古岭寨小故事,意义“重要”。因为不仅仅在那里发现了古汉墓,更是有句长期流传在民间的“口头禅”,今天变成了真的:那就是“拿山府,洲尾县,长义岭上立皇殿”,现在不是在长义岭古岭寨真的立了“皇殿”——井冈山市人民政府了吗!

古人选址,多半傍水傍道,先有水路,后有陆路,从官北垅里的村庄分布来看,也是如此,先迁徒来的都在主干河道旁、主干道上,后来者的多在支干河道旁、支古道旁,再后来者,只能进深山老林。

202448lsrljs6yi4mslynq.jpg

临水营生,有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临道居住,利于往来商贸,便于与外界互通互联。生产发展了,山里山外,都需要物资交换,交换就互相走动,走多了,就成道了。村与村、镇与镇之间成“小道”,县与县那些主干道由衙门或乡绅出资修筑的,按官府的规定拓宽,就成了“官道”、“驿道”。

古代的驿道就相当今天的国道,是古代陆地交通的主通道,主要用于转输军用粮草物资、传递军令军情和人员往来,故又称为官道。现井冈山地域,地处山区,古时不可能按平原标准筑建驿道和设立驿站,但还是做到了道路畅通,相隔一定距离都设驿站、客栈。

关北的古道一般由石块、石条铺成,有的道段则由裸露的岩石自然形成。穿过村庄的街面则更讲究些,由石板、卵石铺成。这些道路当年有专门的人负责维护,资金来源于一些善人们捐出的路田收入。所谓路田就是人们把一些田产捐给古道,路田的所有收入均用来维护古道。当年在古道茶亭都备有粮油、被褥等物,供往来的行人使用,路人用后会自觉留下零钱,再由住在山下的护路人购买添置新的物品,这种古朴遗风,就像童话一样引人遐思。

这些古道都由当地的筑道匠铺筑,他们用河沙、石灰搅和成沙浆,再加入适量的精黄土(晾干捣碎过筛的细山土),粘性非常好。这也是许多古道经百年风雨仍然完好的秘密。

呈“十”字形状的古官道

经过搜索资料,乡友的提示和画的草图,关北通往泰和县城、遂川县城、永新县城和茨坪的古官道,基本上呈现一个“十”字形。用文字表达,大致如下:

拿山老街向北,有一条经老严家、沟边、土家屋(下余)、建头坳、三峰(泰和管辖)、碧溪、桥头往泰和县城的古官道。

向南,经樊家洲、建崁、楼下、花园、厦坪街、官路上、石门、石狮口,翻桐木岭,经罗浮有一条至茨坪的古官道。

向东,有二条。一条是:经山陂楼,翻五雷仙,经下洞、高邮岭、垇头、老屋下、小湖往遂川县城(龙泉)、赣州、广东。另一条:经山陂楼、过季里坑,经南瓜垇、田南村背或横店上,翻狮形垇,经小湖往龙泉、赣州、广东。

向西,有二条:
一条:拿山老街,翻长义岭,经古岭寨、黄竹垇、烟阁、才丰到永新县城 (闪里)南门;
另一条:拿山老街,古岭寨经仙坎、白沙、上坪往永新县城。

厦坪老街也有一条古官道,西经古岭寨后,同样经白沙、上坪往永新县城。向东,经皎湖洲、菖蒲洲、演湖,翻太鸡仙,经檀树下,同样经(横店)油槽上,翻狮形垇、小湖往龙泉、赣州、广东。

202448f01f9xt41te3z77x.jpg

在寻找古官道的过程中,从现代穿越到历史,仿佛看到了那早于消失的市肆繁华,听到了那缥缈远去的山歌声,还有那古老的村落、凉亭和驿站......

位于关北官道上的村庄,无论在平地,还是地处山区,都是比较繁华的,如关北垅里南端的石门村,曾经繁华到:“石门十八姓,姓姓开俚(俚:口气语)店,还有一姓冇开店,剃脑打砻,现拷现(意:不赊账,做完了就付钱)。”

垇头,那个属于泰和县,与井冈山、遂川三县交界,人口不满一百的小村庄,上好的青石板竟然从村头铺到村尾,据小通老人说,垇头有近千年历史的圩日,圩圩曝满,真令人感叹!还有遂川县的车垇、五斗江、衙前等,虽地处深山,交通不便,人烟稀少,但一到圩日,交易兴旺,人山人海。

古官道上的小通横店上,是永新至遂川古道上居中的落脚点,因建有一条以客栈酒肆为主的商业小街而得名,随着公路兴建,官道上来往的商贾、人员逐渐稀少,横店上也就逐渐败落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横店上建造榨油坊后,改称油槽上。油槽上门前有一路桥(其实就是三块木板),从大山引流出的水,带动榨油坊的水车,然后穿路桥而过。传说路桥是古时永新、遂川、泰和三县交界处。所以老表哇,踏上了路桥,就等于“一脚踩三县”。

如今,问横店上在哪里,小通村冇年纪(指年轻人)的已答不上,再过二十年,问油槽上在何处,定会又一代人答不上。历史就是如此,注重未来。

在关北古官道上,建有凉亭、客栈。关北古官道设立凉亭、客栈的标准,书证资料尚未找到,只能按关北的实际情况来观察, 大致是“十里一亭,十里一铺”。

比如,驿站、客栈设立:举拿山老街、厦坪老街、石门、碧溪、小通横店为例,各自距离最近的多为十里路左右。

茶亭设立:关北垅里的南岸至碧溪古官道上的马石垇亭,茶坪的念先亭,山陂楼至五雷仙山脚下的凉亭,石门亭,各自距离最近的,多为十里路左右。

再观察小通的凉亭:小通历来是永新、遂川、泰和三县的交界地,通往拿山的五雷仙上的“望亭”、南瓜垇的凉亭,通往厦坪的“锡龄亭”,通往泰和的高邮岭上的“高邮亭”,通往遂川的狮形坳上的凉亭,这五个凉亭各自距离最近的,也多是十里路左右。

据传,古时,凉亭不叫凉亭,叫茶亭。从小通田南村背走上五六里,便到岭头“狮形坳”,那里有个凉亭,公路未通前,古道上人来人往,是很热闹的。传说,以前茶亭边,搭有木棚子,住着一位老庵人,她施茶修行,日日为过路挑夫、皮箩客、行人烧水煮茶。最多的时候,一天烧十多担水施舍路人。此等善人在关北比比皆是,敦厚纯朴的先人把在古道上建亭修路,施茶施点心,看成一种功德和修为。

山野古道,孤悬一亭,行人至此,劳累可得小憩,风雨可得暂避,日夕可得安歇,饥渴可得到餐饮,足以见前人的用心和善良。以今人的眼光看,古道凉亭是当时人们积德行善、追求和谐的一个历史见证。

先人们施茶行善的遗风一直延续下来。一直有人出资修缮日渐废弃衰弱的凉亭,至今还有逢年逢节打扫凉亭供茶水,铺修道路锄路草的习俗,使这些散落在群山之中古道上的凉亭经过了历史风雨一直存续至今。

如今,我们已触摸不到那段久远的历史,只想通过描绘,给前来寻根的人们带来幸福、健康、长寿。

古官道的沧桑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产队里每年有一两次担石灰卖给四五十里远的遂川车垇等地,走的就是通往遂川的古官道。踏上古道,炊烟人家渐行渐远,只见参天的树木把古道遮盖着,树顶上投射来的光线忽明忽暗,古木苍藤,虬枝盘旋,一路峰峦叠嶂,沟壑纵横,偶有溪流淙淙。古道幽幽,思绪自然穿越到几千多年前,令人遐想。

记得第一次担远路,老表再三劝:少担一点,说是“路头灯芯,路尾铁砣”,我也只担了30斤,没到终点就差一点坚持不了。后来,经过几年的担担、背木,才深切体会到山里劳作的艰辛。才知道那些古道上,脚底下的石板、石条,石头为什么靓光发亮!那得经过多少年代、多少挑夫的磨劯!可以说这一条条古道都是一代代老表用脚踩出来的。

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曾游历永新,他一定在古官道行过。但他是游客,肯定无须挑扁担。那个年代,在古道上无须挑扁担,用笔墨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文人毕竟是少数,绝大部分是挑担负重,为谋生、为求学求艺奔走在古官道上的,有官府公差的、放广鸭的、背木的、贩盐的,采药的,还有郎中、小货郎、仙俚、先生、皮箩客、打柴、挑货等。短途长途,近程远程,嫁女娶亲的...... 无需避讳,还有报丧的、送葬的。因为别无它路,唯有古道。

井冈山人永远不会忘记的是1945年“走日本”(土话:日本投降,从关北路过回国),那些鬼子投降后还一路烧杀抢掠。他们主要是从永新过来,经永新岩石岭,由白沙、上坪到拿山村稍作休整,经山陂楼进入季里崁后,分两路:一路由小通田南过狮型形坳、小湖、大旺、新江口、衙前、雩田圩至龙泉:另一路,经五雷仙、下洞过高油岭、坳头、老屋下至大旺或新江口、到遂川,而后经赣州南下广州集结。走的也是古官道。

关北的古官道是用扁担挑出来的。古官道上走的最多的是挑夫,挑夫中零星的可能是事主,成群结队的则是雇来的。在厦坪工作时,有老表“学时文”(土话:讲故事),过去,厦坪街上、拿山街上、石门都设有“镖局”,永新、遂川也有。当地事主,货少就自己雇人挑,如出货多,就请“镖局”帮忙。请“镖局”的好处就是安全,毕竟既有“日丽风清”,也会有“月黑风高”。如有回货,又可请“镖局”顺带挑回。

在“时文”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镖局”的扁担和“阿丟”(撑棍)与众不同,“镖局”的扁担两头都用铁皮包的,象担茅草的“扛木”(扛木比扁担长,两端尖头,包铁皮),“阿丟”着地的一端也用铁皮包着,我想,万一遇见歹徒,“镖局”的伙计们舞起“扁担拳”、 “阿丟拳”。那些歹徒还不慌不择路,屁滚尿流!

据说,那些“扁担拳”、“阿丟拳”都是武馆教的。武术,关北人俗称“练打”,解放初期,关北最有名的打师叫猴俚师,他教徒弟们就地取材,除了扁担、阿丟,客厅里的板凳、灶园里的水钩、甚至锅盖,都教来防身。还哇:用来劳动的,是工具;用来防身的,是武器,绝不能去害人,害人就成了凶器。武馆教出的徒弟平日里务农,要送货,就当“镖局”的伙计。

厦坪老表介绍,走远路,还有几件宝贝少不了:“头上的斗笠、腰上的巾,竹筒罐俚老冬酒。”腰上的巾是指男子人用的腰巾,腰巾的作用,也有顺口溜:“罗布毛巾八尺长,冬天滚(热),夏天凉”、“罗布毛巾蓝或白,农家男子离不开,裹头系腰又擦汗,还可垫坐做兜袋”。

202449x01lvtzqy1m6b00v.jpg

说起竹筒竹罐,山里人习惯就地取材,用毛竹做容器。小通处在山沟,田里山上干活,需早出夜归,中午得携带竹筒竹罐,装些“点心”(指随便吃一点,点到为止)充饥。为此,关北人除戏称小通人为“山牯佬”外,再加个“竹筒佬”。所谓竹筒,在一头竹节上打洞加塞,能装水、装酒;锯掉一竹节,另做盖子的叫竹罐,能装米饭、小菜。行远路更少不了,可用竹筒竹罐带足路菜。

民间大侠也肯定在古官道上出现过。 小通邹桂信老村长(93岁),曾经向我们“学”过一个“时文”:

先古时,小通的下通大坪里住着曾、彭、刘姓三户人家。有一年,曾家儿子曾棋祿因到太湖财主家抢粮分发穷人,被告到永新县衙。押进牢后,买通牢头,天暗后遁回家中,其母赶紧杀“鸡昂俚”(未生蛋的小母鸡)加冬酒大火闷煮。吃饱后,连夜再下太湖抢粮。次日,天还冇光,已神不知鬼不觉返回牢内应卯。曾棋禄再抢粮之事,太湖财主又告到县衙。可这次县官怎么也不敢相信:“一夜之间,往返太湖、闪里(指永新县城)二百多里,除非神仙!”于是,此事只好不了了之。

其实,“闪里”——小通——太湖——“闪里”,远不止二百里,想必走还是走古道,因为没有其他道路,关键是吃了“鸡昂俚”,浑身是劲,再加上跑得飞快!

求学也得翻山越岭走古官道。井冈山1958年前没有中学,1969年前没有高中,关北的后生,还得自己担米、担菜,担书籍,走古官道,翻岩石垇“上七、下八”到“闪里”求学。

读书不易,越往上读越不易。所以那个年代,对文化、文化人除了尊重,更有敬畏。关北人家多数设“天地君亲师”牌位或条幅供奉于中堂。拿山、厦坪有老人回忆:民国末期,关北有几所“新学堂”,都是一些乡贤筹款集资办的,现在厦坪进沉塘村的路口,商校原址就有“文化学堂”,“新学堂”拿山街、石门等也有。“仓颉造字,天雨鬼哭”,过去有敬畏文字的民俗,怕学生犯忌,古官道上还建了“字纸亭”,解放初,皇田、石门、神源等地还可见到。说是亭,其实就是像现在的垃圾池模样,二尺见方,三尺见高,面上无顶,便于读书的学生焚烧写过字的纸。,不准用写过字的纸抹桌子,更不能擦屁股,所以,只有烧掉。

拿山老街

通过古官道示意图,显示出拿山老街是关北古官道的中枢。拿山村拿山自然村,位于关北垅里中心。老街呈十字形,纵横约一华里,街宽约3米,石阶路,两旁的建筑是砖木结构二层楼房,临街挑檐骑楼,底层皆商铺,约有30家商铺,还设有宰牛场杀猪场。1970年前,每天要接待50多根扁担(指担货人),真是热闹非凡。

据拿山村张甘予等几位老人回忆:1949年解放后,拿山区政府就设在拿山“嘉会堂”内,“永新县第九区区政府”就立在拿山嘉会堂,区长叫王企,东北人,是部队留下来的。

史料记载,拿山自然村有700年的历史,有许多神奇美丽的故事传说,是关北垅里7个张氏村庄的起源地,村里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明、清年代曾经出过10多位进士、举人和武官。传说明初,开村祖公张天翔(原泰和县搓溪人),在拿山河撑竹排拉纤谋生,老天做媒,娶了“见夫能言”的龙氏三娘为妻,定居繁衍在拿山。张天翔凭借天然的水域条件和精湛的孵鸭技能,创业发家致富,培育三个儿子都成为进士,当时父子四人协力建成了劝学重教的“培德堂”(私塾)而闻名乡里;十三世张伯琳建了“嘉会堂”(张氏大宗祠),以供张氏后裔祭拜集会。

老人们还“学”了个“时文”;明朝,村里叫张泞的人,在永新做县官,此人为官期间做了好多善事,比如,从白沙塘到永新的桥和路,(特别是岩石上七、下八)都是他修的, 还救济了很多老百姓,因此,有人上书朝廷,明朝成化十七年,皇帝根据奏章,赐了一块“圣字方”,用以表彰张泞的功德(此“圣字方”还在,现立于拿山崇义堂上方)。祠堂门前还竖立着10多块边长30×50厘米,高2米多的黄色石碑,铭刻着张懋嶷等祖辈的名人事迹。传说当年大小官吏到了拿山,“武官要下马,文官要下轿”。

这个古老的村庄虽然在岁月的沧桑中也历经瘟疫、兵灾、“走日本”的磨难,但她700年来以“勤耕”、“崇文”、“忠厚”、“道义”传家的厚朴民风,依然坚定的维系着她的尊严!这不绝如缕的文气和古意,令人心生敬仰!

老人回忆,解放初期,“拿山街上有各种店铺,很兴旺。特别是永新来的人,每天大概有几十人从拿山路过,往遂川、垇头做生意,或贩回永新”。

我的小通表表(当地对朋友的昵称)提供的回忆:“永新人南下遂川、赣州、广东,拿山区域是他们宿住的第一站。有亲友的就投宿亲友,我小时候,就经常看见永新人在小通田南宿住。”二者完全吻合!

官道上人来人往,各种行当也就在拿山街、厦坪街、石门、碧溪、小通的横店等应运而生。尤其是拿山街,商贾往来频繁,货物充斥街市两边,南来北往的官吏、士兵、商贾、过客、平民、挑夫需要在这里休整、补充器具,于是街上市肆繁华,有镖局,武馆,竹木铺里斗笠、草鞋、竹筒竹罐应有尽有,有药铺,兼治病,链衣铺,除了补补缝缝,还卖腰巾、衫衣、布鞋、绑带。酒肆开得最多,到深夜才打烊,酒肆的酒,可以论坛,也可零打,关北米酒、米烧,家家皆有,无须掺假;新酒,均浮“绿蚁”,无须检验。
关北人有吃早酒的习惯,客人中常走南闯北,世面见多了,嘴巴就极刁,往往不满意酒肆挂出的菜牌,清早,他们会“亲自”到早市的肉铺、鱼摊挑选鱼肉,提到酒肆后厨,请大师傅加工。在此略举几例:选猪牛背脊肉上介于瘦肉和肥肉之间的薄薄的一片炒青椒;选猪的颈脖和脊背相连处的一排骨肉,两端有很多嫩骨,俗称皮梳骨,炆汤;选猪的心血管炒辣椒;选牛熟中骨架、脚筋、蹄子上的骨边肉炒干辣椒;到鱼摊专买泥鳅黄鳝,泥鳅焙干炒辣椒,黄鳝则大火爆炒,快速成“龙卷风”(卷盘黄鳝)。

酒足饭饱,互相作揖告别,各奔东西。过客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少有留下。

几千年过去,那些美味佳肴沉淀下来了,成了拿山老街与众不同的拿手菜。

沉淀下来的不仅仅有菜肴,更重要的是,沉淀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精神。

1928年秋天,朱德、毛泽东领导红四军第十师(师长朱德,党代表宛希先)的一部分曾在拿山村驻扎了两个多月,主要任务是休整部队、筹集军粮,并到附近的茶坪、北岸、厦坪、菖蒲、小通等地宣传发动群众。

红军白天在祠堂学习操练,晚上则露营在村东面的柏树堤下,红军选择在柏树堤下露营,一是不扰民,二是防偷袭;因为当时根据地周围土豪白军猖獗,而柏树堤下秋收后四周空旷,视野开阔。由于红军纪律严明,赢得了乡亲们的拥护爱戴,当时拿山村各家各户都集粮给红军,并帮助照顾红军伤病员。村里张本生、张义发、张特发等一批后生都参加了红军。解放后经统计,拿山籍的烈士就有26位。

据拿山村张积霖(81岁)、龙福媛(女,94岁)回顾,小时听大人说起,1928年秋,在村东面五雷仙山上,红军曾与白军发生有场激烈的反阻击战,至今战壕、碉堡弹痕犹在。据初步考证这是当年红军要离开井冈山时的第一仗!

老红军女战士曾志在她的回忆录里深情地写到:“当年才十八岁,人生第一次醉酒就在拿山村,老俵从二楼拿下一坛酒,坛口上封着黄泥巴,底层是竹叶,打开后酒香缭人,老俵热情好客,所以情不自禁喝醉了。当时还有彭德怀、陈毅、 肖克、栗裕、何长工等老红军,都在拿山村驻扎战斗过”。

1962年3月,朱德委员长(时年76岁)重上井冈山时,他特别交代“在拿山吃了中饭再上山”。

1965年5月毛主席(时年72岁)重上井冈山时,也念念不忘拿山,向当地干部问起:“拿山在哪个方位?”

可见,当年红军与拿山村的老俵结下了多么深厚的革命情谊!

毛主席、朱德委员长老一辈革命家惦记拿山,是有深刻原因的:因为拿山是井冈山军事根据地的重要座标。

202449pmxlvl8n8vvaqmaz.jpg

1927年10月,毛泽东上井冈山创建中国第一个革命根据地,1928年11月,他在《井冈山的斗争》中,详细表述了井冈山军事根据地的具体范围:

“第一个根据地是井冈山……,四周从拿山起经龙源口(以上永新)、新城、茅坪、大龙(以上宁岗)、十都、水口、下村(以上酃县)、营盘圩、戴家埔、大汾、堆子前、黄垇、五斗江、车垇(以上遂州)到拿山,共计五百五十里。”

当年毛泽东就是以拿山作为起点和终点,圈定了五百五十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拿山既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起点,也是终点。

而今,拿山村已作为井冈山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名曰“井冈第一村”,口耳相传的古民谣称老街:“拿山十八排,排排十八栋”,现在,已成为现实!你说神奇吗?

拿山村曾经是关北古官道的中枢,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起点和终点,如今又成为井冈山市火车站所在地,相信不久的将来,还会成为井冈山市通往东西南北的铁路、高速公路的枢纽!

 


┃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井冈艺苑」
┃ 搜索「jinggangyiyuan」即可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3)
清风自来 来自: 江西吉安
文字很好欣赏了这段历史,但没有图片很遗憾。
2020-3-6 22:56:59
回复 0
pyq8272511 来自: 江西吉安
浓浓的乡味
2020-3-7 07:39:04 来自手机
回复 0
spring010 来自: 江西
这个仙女在梳妆的瀑布印象深刻,在此留影
2020-3-7 09:32:41
回复 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举报中心|联系我们|广告服务|法律声明|隐私政策|小黑屋|手机版|下载麦地网到手机|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赣ICP备07002050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admin@maidi.me  市长热线:12345

GMT+8, 2024-11-29 07:49 , Processed in 0.037362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